悲哀的《太阳黑子》
其实太阳黑子并不黑,只不过是在明亮光球的衬托下,他们成了没有亮光的黑子。
——《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是须一瓜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曾被曹保平导演改编成了电影《烈日灼心》。
《烈日灼心》这个名字改得很形象,对故事中的主人公来说,在太阳下肆意呼吸是一种奢望,灿烂的阳光会让他们身上的罪恶无处遁形,如毒药般侵蚀着他们的肌体。电影拍得很惊艳,那种灰暗的色调,阴郁的氛围,非常的符合这个具有“暗气质”的故事。段奕宏活脱脱地就是书中走出来的有着犀利眼神的伊谷春,邓超对于辛小丰这个复杂人物的把控也令人相当惊喜。但剧本对于一些人物的改动和部分情节的弱化(尤其是房东卓生发,这个人物在小说里被塑造得很精彩),使得电影的有些内容过渡不够自然。结尾对主角的洗白也显得莫名其妙,仿佛他们之前所有的隐忍和煎熬都失去了意义。
还是谈回小说。这是一个关于“赎罪”的故事,是一场长达14年的自我救赎。主人公是三个逃犯。14年前,三人犯下了滔天大罪,畏罪潜逃。14年来,三个男人隐忍地活着。但是,活着变成了比死更大的磨难,身上所背负的罪孽化为了沉重的枷锁,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为了赎罪,他们变成了更好的人。他们收养了一个名叫尾巴的小女孩,把她当作被害女孩的转世,给了她所有能给的疼爱。为了照顾她,给她治病,陈比觉牺牲了一切,在鱼排日夜操劳;辛小丰成为了警察,出生入死地抓捕了无数的罪犯;陈自道在当的出租车司机的过程中帮助了很多人。但是做再多的好事也不能抵消当年的罪过,三人也明白,能够拯救别人,却永远无法救赎自己。他们早就做好了迎接灼烈阳光的准备。所以,他们都固执地拒绝着所有与未来相关的东西。当“楼上那只鞋子终于掉下来了”的时候,他们没有再选择逃避,而是坦然地迎接最后的审判,在道德的悬崖上呆了那么久,终于可以痛快地掉下去了。就像辛小丰所说的:“我们都在等这个结果,太长了,太煎熬了。”
作者须一瓜曾经提到过:“我为我所了解逃犯心理着迷,一些人在负罪中逃亡,那种求生,求善的精神内核非常强大,对他们来说,余生就是灵魂减负和洗濯之旅。”创作者为发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而欣喜不已,而读者与观众,会为了这样的人物命运而挣扎与震撼。当看到警犬哈修疯狂地去啃咬辛小丰的手铐时;当看到陈比觉在被抓前紧紧地抱住伊谷夏用力亲吻时;当看到结尾处尾巴抽泣着说:“我爸爸,他们走了,都不要我了”的时候,相信每旁观者都会发自内心地为这三个罪犯的命运感到悲哀,会有一种喘不过来气的无力感,可能我们会像伊谷夏一样发问:“他们做了这么多好事,赎了这么多年的罪,还不够吗?”伊谷春代替作者,也代替这个社会的准则回答我们:“我会宽恕他们,你也会,可是法律不会。生命无价,五条命啊,拿什么偿还?除非这个社会乱了套。”
在情与法面前,我们到底该作何选择? 《东方快车谋杀案》也出现过这个难题,十三个好人杀死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到底要不要揭露他们的罪行?小说里的波洛很快就选择放过凶手另造真相,但是剧版的波罗在做出选择前却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还说了这样一段话:“法治必须高于一切,即使有时它有失公允,也应重拾信心使其历久弥坚。因为法律信念一旦崩塌,文明社会将无栖身之地。”抛开波罗的最终选择不去评价,这番话说得是极有道理的。人情是一种很抽象,很模糊的东西,它能够代表温情,传递温暖,但决不能泛滥,必须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虽然法律有缺陷,但从现阶段来看,法律确实是维持正义的最有效的手段了。冰冷的法律有时候是无法准确地定义某个个体的善与恶,对与错的,但现实就是如此,法律相当于人性的底线,不管你做过多少好事,一但跨出过这条线,就注定要付出代价。
也许是出于理性,出于对现实的思考,作者在结尾处给出了她的选择。但从她对三个罪犯形象刻画和对“太阳黑子”的特意阐释,也能看出,她依然想向我们强调:他们虽然看起来被黑暗遮蔽,但也会发光,也属于太阳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