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艾”排“毒”
昨天刚刚端午假期,希望大家享受了一个平安健康的假日,中国人的生活,总是同自然紧密的联合在一起。
这一点,很了不起,虽然端午节,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同屈原有关系,但实际上,在屈原之前,我们的端午就有了,后来,有了一个吃粽子,之前有赛龙舟,都是节日的一个表现,但其实端午更重要的,核心是养护身心,中国人认为,人在自然中,一切都是对自己有帮助的,即使面对简單的一种粮食——糯米,我们祖先也在用恰到的烹调去连通自然和人。
至于端午节吃的粽子是甜的,还是咸的,没关系,但起码当中的这个糯米是都需要的吧,糯米,也自带中药属性,補中益氣,治消渴溲多,自汗,便洩。同大米(水稻),小麦都不一样,其实,关于粽子的一些基本组成,都是有中医的思维在其中,箬竹叶,这个是包裹糯米的主要材料,也是一起煮了好几个小时的,药性融为一体了。
今天开始讲到这些,是有一个用意的,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吃粽子。拋开粽子民俗祭祀的功能性,從中医药角度來看,粽子在端午出現,正好滿足了这个時节瘟疫流行,身体是非常需要清熱解毒,止瀉溫中的。这个时候,用到我们的艾,就非常好了。
我们再回到端午的概念上来,端午的「端」,初始之意,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午,在十二地支中属火,是阳气的极致,明清时期,都是在午门做些处以极刑的事,后来,这个「端五」由此渐渐演变成了「端午」了,端午,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
端午这天古代民间要喝雄黄酒,还要插艾草、菖蒲等辟邪驱毒,「辟邪驱毒」除了驱外毒、还要排内毒,听了这么‘毒’,是不是有点害怕了。
中医说的邪,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不正’就可以了,比如,湿,热,寒,凉这些,所谓的毒,人体若阳气不足,阴气内生,身体就会沉积很多「阴毒」,包括痰毒、湿热毒、寒湿毒、瘀毒等,比如最近可能有人突发风疹的情况,都是这个月份容易产生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们要清楚一个基本概念:只有阳气旺盛才能百病不生。
想要健康,就必须将体内困扰阳气的「寒邪」「阴毒」驱除干净,阳气才能得以恢复。就是我们身体的次序得到恢复,这是最关键的。
还有就是,在中医的角度看,有些‘毒’我们是可以有一个参考的,这里例举一下:
『痰毒』,体形肥胖,水肿,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厚味,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易患三高、中风、脂肪肝等慢性病...这个好像比较多。
『寒湿毒』,舌苔厚白、怕冷、总觉得身体沉重,浑身不清爽,腿像灌了铅,容易胃寒腹泻,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反复的口腔溃疡。这种情况也是不少。
『瘀毒』,肤色暗沉、唇色暗紫、舌有紫色或瘀斑、眼眶暗黑,身上容易出现青斑,身上有疼痛处固定不移动,身上长肿瘤、肿块等。
这些状态,都是一个人的状态不稳之后的表现,天地间,每种植物,甚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巅峰状态。可以这样说,在植物当中,艾,就是长在地上的小太阳,艾草就是地上的太阳,就是秉盛阳而生的纯阳之物,它不会长歪,都是笔直向上的生长,而艾草最好的时候就是在端午前后,在天地间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必须端午前收割艾草,才能成为李时珍老先生口中“可以取太阳真火”的纯阳之物。
而且,请大家了解,过了端午,艾叶已沾染天地阴气,将不值分文!《本草从新》中说:艾叶……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艾之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可见,艾,这个东西,好的不像话。
《黄帝内经》中也早有关于艾灸温通的认识,如 “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灵枢·刺节真邪》)。
古代军队行军打仗,必然会带艾草,首先是因为艾草的治疗作用,其次是因为艾草可以发现水源。在需要水源的时候,就燃一堆艾草,当艾草烧着后,产生的艾热会顺着地下走串,直到它找到出路,而当艾热遇到水源的时候,就会随水一同蒸发升腾,将士看到有水雾冒出来,便知晓水源便在此处地下,便在此处挖井取水。
所以,根据艾灸在人体的特点,那就是——自寻阴处。‘自寻阴处’,这话怎么理解?其实就是艾的纯阳之力,会通过人体的肌肤,腠理,自己去循环,找到阴寒湿冷之处,然后去通畅这些地方。因为,简单的从疾病产生的病因来说,寒主收引,朱丹溪认为血“见寒则凝”。我们被寒风一吹,都是会收紧的,这就是自然。
所以,艾灸的一个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艾灸的温热可以疏通人体气血运行和保持人体气血运行通畅,把体内所积累的痰湿、瘀滞、寒湿之“阴成形”的秽浊之物渐渐温化,使之减少、缩小、甚至消失。
好,那就再具体点,艾灸可以:散寒、清热、疏风、祛湿、活血、化瘀、拔毒、散结、发汗、利水、消肿、止痛、调脂...等效果。
但是要明白,艾灸本身不是专门去治疗这些,而是像一个城市交通系统一样,打通各路的交通,让所有的人流,物流畅通起来,各地的经济就发展起来了。之前我们说过一些基本的艾灸穴位。
这个大的原则就是:内经说「春夏养阳」。所以在端午之后我们可以借助天地阳气旺盛的时机,用艾祛湿排寒,温阳补虚。
在这段时间,我们简单些,可以艾灸的地方再详细些:
气海:生气之海,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府。灸之能益脏真,回生气,固元阳,故能加强膀胱之气化,使膀胱之水化气上升布达周身,洒陈五脏六腑,为下焦之要穴。
用“艾”排“毒”还有就是我常说的关元,这是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穴,又为三焦之气所生之处,藏精之所,为培元固本,补气益精,回阳固脱之要穴。
用“艾”排“毒”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土中之土。胃为仓 廪之官,水谷之海,主纳谷,故灸足三里能升阳益胃,强壮脾肾,调和气血,益先后天之气。
用“艾”排“毒”中脘,胃之募穴,腑会于此。李东垣说:“胃虚而 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故凡食谷不香,饮食不化,面色痿黄,形体消瘦等脾 胃虚亏之证,均可灸之。这个地方,在腹部,艾灸之后,如果可以有摩腹的话,那就更加好了。
用“艾”排“毒”三阴交:足三阴之会穴。《针灸大成》说:“主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不举……”故一切脾肾及下焦之疾患,皆可酌灸之。
用“艾”排“毒”艾灸虽好,但仍需注意:阴虚阳亢、邪实内闭、热毒炽盛等证,应慎用灸法;颜面五官、大血管处、心脏、阴部、重要筋腱等部位不宜直接灸;孕妇小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
中医之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方为中医之道者也。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此乃中医之高妙也,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