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权》读书笔记

2018-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十月不秋

关于本书

2011年出版的《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是西莫斯·可汗针对他的高中母校、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市的私立高中圣保罗中学,进行田野调查后写就的一部民族志作品。通过跟圣保罗中学的学生、老师还有校工群体进行大量交流,以及参与他们的活动、融入他们的圈子,西莫斯·可汗详细记录下了这所学校里发生的种种日常。该书出版当年就荣获了社会学圈里大名鼎鼎的赖特·米尔斯年度图书奖,是一部具有强烈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的社会学著作。

核心内容

在当代社会,特权不再是基于财富、地位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一种高高在上的等级文化,而是变成了一种隐性的存在、一种被现代民主社会所认可的能力和素质。同时,特权不再是以本来的面目出现,而是通过精英教育的障眼法,让拥有特权的人相信自己是靠着勤奋和天赋赢得了这个世界。想要拥有这种特权,你就要学会正视社会等级存在的同时又有意忽视它的存在,学会尽可能多地增加自己的经历和社交经验,以及学会如何在所有情境下向别人表演淡定和开放。

这本书2011年刚出版时,就荣获了社会学圈里大名鼎鼎的赖特·米尔斯年度图书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个重磅奖项,是因为作者发现当代美国的精英教育过程其实是一种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过程,它通过看似公平的培养和选拔方式,把阶级、种族和性别的不平等复刻出来,并且让这种不平等看上去是自然和合理的。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就来一起从作者的视角了解一下,当代美国的精英教育呈现出一些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又是怎么影响整个社会阶层流动趋势的。

说起精英教育,也许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把它跟“阶层”这个词联系在一起,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对“精英”这两个字有种天然的敏感。在我们的眼里,让自己的孩子尽可能接受好的教育,是改变他的人生轨迹、在将来的竞争中赢在起跑线上的一条捷径。正所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很多家长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就是自己这辈子混得再不济、受再多的委屈也没关系,但哪怕托关系、找门路,也一定要送孩子进重点中学、重点小学甚至是重点幼儿园。其实呢,这种心态和情结不光我们中国人有,送自己的孩子去读精英私立学校,也是一个美国家庭社会身份还有阶层地位的标志。

这本《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讲的就是一个精英教育在美国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所名叫圣保罗中学的美国私立高中,这所高中位于美国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的康科德市。提起这所高中,在美国那可是相当的有名,能去那儿读书的很多都是上流社会的富家子弟。自1856年成立以来,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毕业生,已经有三位成了美国总统候选人,六位成了国会议员,除此以外,这所高中还培养出了一位州长、十多位政府部长、一位纽约市市长、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三位普利策奖得主、一位世界银行行长,还有数十位世界五百强的 CEO。可以说,进入这所高中读书,就意味着你的一只脚已经跨进了美国顶尖的社会精英俱乐部。但是,通过圣保罗高中这个例子,《特权》这本书其实不是想告诉你怎么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精英,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反思精英教育这个事。

这本书的作者其实也是圣保罗高中的校友,他叫西莫斯·可汗,现在是美国常春藤盟校之一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听他的名字“可汗”你也许就已经猜到了,这位教授其实不是美国白人。可汗的父亲是巴基斯坦移民,母亲是爱尔兰移民,作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移民二代,可汗教授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自然跟许多白人学者不一样,而这也让他形成了看待美国主流社会和文化的很不一样的眼光。《特权》这本书就是基于他对自己的母校进行长期调查后所写成的一部作品。通过跟圣保罗中学的学生、老师还有校工群体进行大量交流,他详细地记录下了这所学校里发生的种种日常,并且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美国的精英教育看起来很美,但事实上,这所学校教给学生的,与其说是一种将来在社会中取得成功所必要的天赋或素质,不如说是一种新型的特权。

第一部分:构成美国当代精英的特权指的是什么。

不管你怎么相信人人平等,实际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换句话说,在我们已知的每一个人类社会里面,都有各自的精英群体、普通大众还有社会底层。但是,由于不同社会划分阶层的标准不一样,不同社会中精英拥有的特权形式也不一样。比方说,在封建社会,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是像爵位这种继承自家族的等级身份;在一个专制的社会里,特权是来自最高权力的赋予;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权的形式又有所变化,变成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不需要劳动就可以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

那么,对于美国的精英来说,特权是指什么呢?在很长的一段时期,美国社会的精英阶层是建立在一个个家族世代积累起来的财富之上。那些财力雄厚的家族往往有着相似的价值观,他们会彼此接近,通过生意往来还有婚姻关系,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和排外的圈子。我们这本书的主角圣保罗中学,就跟这个圈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所私立学校,圣保罗中学长期接受美国东海岸许多世家大族的捐赠和资助,而作为回报,它也一直对这些社会名流的子女十分关照,让他们以最顺利的方式升学、毕业,沿着父辈为他们铺好的路,继承本就该属于他们的社会地位。

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兴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民权运动,随着黑人、少数族裔、同性恋群体还有工人阶级的权益不断得到伸张,整个社会变得日益多元。与此同时,像“机会平等”“开放社会”这样的一些基本政治主张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在现实中也越来越有影响。当一个日渐开放的社会碰到一个依旧封闭的精英圈子,会发生什么呢?必然是整个社会倒逼着精英们做出改变,而实际上,改变也确实在发生。比如,社会精英的准入门槛在不断降低:要是放在过去,想成为社会精英,你自己首先要来自一个社会精英家庭;但现在,一个人的出身、家庭的财富状况这些旧的特权好像就没那么重要了,相反,另外一些东西却显得越来越重要,那就是所谓的能力、素质这样一些新的标准。在过去,一个富二代只要家里足够有钱,就能自动成为精英俱乐部的终身 VIP;但到了今天,光有钱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必须有一套叫别人服气的本事,才能继续安心当他的精英。

这个时候,精英教育就开始派上用场了。因为精英阶层要想做出改变,两种策略是必不可少的:策略一,是开放原本封闭的精英圈子,吸纳社会各阶层的人进来,让精英的构成多样化;策略二,是向整个社会证明,我们这些富二代不是穷得只剩钱了,我们也是一群有文化、有能力、有素质的人,我们配得上精英的称号。不论采取哪一种策略,都得让教育机构参与进来,因为在主流话语看来,教育是一种公平的选拔机制,能把那些有天赋的人从全部人口中筛选出来。在一个民主、开放、人人平等的社会里,过去那些富有的家庭需要通过精英教育和名校文凭来加持一下,才能接着理直气壮地垄断整个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还有文化资源。

在《特权》这本书里,可汗教授把精英教育教给学生的一套东西,看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崭新的特权形式。这种特权不再基于财富、地位,而是通过一些必要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拥有不同于普通大众的思考问题还有做事情的方法,以便让他们有机会掌握普通人所无法企及的各种社会资源。用可汗教授自己的话说,精英教育提供了“一种为他们提供优势的自我认知和交往模式”、一种“表演的风格”。而这种行为习惯跟表演风格的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或者用来应付考试的东西,而是涉及从知识的储备、到价值观的复刻,再到行为模式培养的整个过程。在作者看来,这些是现代社会所标榜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而这也正是在圣保罗中学里学生将要学到的东西。

第二部分

在当代美国社会,特权变成了一种隐性的存在,变成了一种被现代民主社会所认可的能力和素质,那么,这所学校是如何制造学生们的优秀素质的呢?这就涉及到了《特权》这本书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想要成为拥有特权的精英,你需要学习哪些隐藏的课程。

在书里,作者主要列举了三堂必修课:第一堂课,教你如何面对社会等级的存在;第二堂课,尽可能多地去经历一些事情,因为经历和经验比出身更重要;第三堂课,向别人示意你精英地位的方法,是在所有社会情境下表现出淡定和开放。接下来,我就假装自己是圣保罗中学的老师,带你走进这所学校,为你一一解读这三堂课的内容。

第一课,如何面对等级制度。美国作为一个民主国家,总是坚决宣称要否定一切形式的等级制度和特权,但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等级制度和特权的否定,并不意味着现实生活中等级制度就不存在。况且,这些在圣保罗中学上学的准精英们,实际上是属于社会层级金字塔塔尖儿上的,他们是等级制度的受益者。所以,如何看待等级制度、如何在批评跟维护等级制度之间拿捏好尺度,这是准精英们首先需要学会的功课。对于如何面对等级制度,可汗教授在《特权》这本书里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又要假装阶级不存在,又要随时随地尊重它的存在。这话怎么理解呢?假装阶级不存在,是为了迎合整个社会崇尚人人平等的主流价值观;而随时随地尊重等级制度的存在,是要习惯于自己在等级制度中的位置,并知道在特定位置上应该怎么表现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作为一名圣保罗中学的学生,你将有各种机会参与到一系列古老的仪式和活动里。比如,从入学那天开始,每个新生就会在学校中心的教堂里分配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座位,随着年级的提升,座位会不断调整,越来越靠近前面的讲台。在作者可汗看来,这种被叫做“占有一席之地”的活动,是在时刻提醒学生自己在等级中的位置。此外,每个星期学生都要穿着正装与老师共进晚餐、出席鸡尾酒会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你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在一个正式的场合表现出一种得体的言谈举止,同时又显得自然、不刻意,也就是说,要心里时时刻刻想着等级观念,但不要表现出来。前面说的这些都需要你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对人和人之间的等级关系还有亲疏距离进行揣摩跟玩味。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你将学会掌握在不同的场合跟不同的人交谈的套路、开玩笑的尺度甚至还有语气上的细微差别。而如果你已经对驾驭这些颇有心得了,我们就进入第二堂课。

迈入精英阶层的第二堂课,是要懂得,对于一个精英来说,经历和经验要比一些天生的特质更为重要。也就是说,特权不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你去经营和培养,它不光是“你是谁”,“你做过什么”也同样重要。这就意味着,你也许生在一个权势显赫的家庭里,但精英这俩字不会自动地扣在你的脑袋上,你还需要做一些事情来赢得这样一个头衔。所以,在圣保罗中学,学生们要被训练参加各种活动。就拿之前提到的每周聚餐来说吧,重要的不是从细节上知道如何吃一顿饭,而是通过这个过程积累到一种特殊的资本,这种资本指的不是钱,而是一种实践经验,它会让类似穿着正装、出席重要场合、跟有权势的人物面对面这些活动变得像吃饭呼吸一样自然,这种实践经验绝对不是看书就能学会的。在作者可汗看来,越是那些看上去自然、简单的素质,越得在精英院校里进行反复的训练,才能更加地举重若轻,看上去成为你天生就具备的品质。

如果你对于等级制度了熟于心,又经历了许多大场面、积累了海量的实战经验值,那么恭喜你,距离成为现代社会的精英只剩最后一课了,而这最后一课讲的不是具体的“术”,而是更宏观层面上的“道”的东西。作者认为,对于圣保罗中学的学生来说,特权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它其实没有太多的实质性内容,更多的是一种表演,表演如何不着痕迹地向别人展示一个人的精英地位。而表演的诀窍就在于,在所有的时候、所有的地点对所有正在经历的事情表示淡定和开放。在作者看来,精英其实就是一种气质,一种见多识广、觉得一切都稀松平常的范儿。比如,作为一所著名的高中,圣保罗中学经常会请一些社会名流来学校做讲座,这些可都是很难请到、平时也难得一见的人,要是搁别人肯定羡慕得要死,但是,圣保罗的孩子们却对这些讲座提不起任何兴趣,觉得这些名人见多了也就那样。与这种淡定相关的,是圣保罗学生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感觉自己很优秀的自信,这种自信让学生们自觉地把自己放在这个世界的中心,认为自己就是能力出众的天选之人,并且真心相信自己的地位是通过努力得来的,而不是特权的结果。

在表演过程中,与淡定气质相关联的,还有一种对于文化和知识的无所谓的态度。在和圣保罗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可汗教授发现,除了应付作业和考试以外,这些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想要更深入地理解各种知识以及文化的愿望,也并没有真正搞懂人类历史上各种思想、哲学以及艺术所要表达的东西。同时,他们也不关心一部文艺作品到底是好是坏,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立场来评价它们。比如,在他们很多人看来,作为英语文学鼻祖的古典名著《贝奥武夫》和当代通俗小说《大白鲨》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作者看来,这种兼容并包意味着在文化层面不去制造任何差异,究其原因,是因为“三个不”:不必要、不想要,也不需要。一个民主社会的精英不需要通过坚守某一种特定的价值观,比如说把人分为有文化和没文化、喝咖啡的和吃大蒜的,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正相反,只有对所有价值观保持开放,甚至抹平它们之间存在的任何差异,才是对主流社会最大的迎合,也才能在日常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堂课都上完了,我们也回答完了全书的第二个问题。通过前面的讲述,体会到了《特权》的作者西莫斯·可汗对于圣保罗中学的教育是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在主流话语看来,精英教育培养的是一个人的能力跟素质,但对于作者来说,圣保罗中学教给孩子们的东西跟真正的能力和素质并没有太大关系,而只是一种确保他们接棒成为精英的手段,是为了迎合民主社会的价值观而去掩人耳目的把戏。

第三部分:为什么作者说特权是一种把戏呢?

之所以把特权称之为一种把戏,它的证据就藏在作者所观察到的美国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峻这样一种现实中,而且最近这些年来,这种现实同美国精英教育所宣称的理念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鸿沟。

开放是美国精英教育这些年来所秉持的一项重要理念,为了贯彻这一理念,美国高校的大门也日益向少数族裔和女性敞开,让接受精英教育的人群变得更为多元。比如,非洲裔美国人在精英大学学生中的比例,已经由1951年的0.8%上升到了如今的8%;大学的录取也更倾向于女性,导致现在高校中女生要多于男生。但是,这样一种开放并没有随之带来实质性的社会平等。按照作者在书中列出来的数据,从1967年到2008年,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收入增长大约是25%,但美国家庭中最富有的5%收入增加了68%,而且越往上走,增加的百分比越大。为什么精英教育对过去排挤在外的人群更加开放,另一边,社会的整体不平等程度却加剧了?而且作者发现,那么多成绩好的学生都是来自有钱人的家庭。据统计,90%的哈佛学生所在家庭的收入都要高于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来说,接受精英教育这个事对他们来说不是变得越来越容易,而是变得越来越难了。

另外,根据作者在圣保罗中学的调查发现,那些擅长特权表演的人大都是些白人男生,而像女生、少数族裔的学生,在圣保罗中学的日子就远没有那么如鱼得水。比如,有的女孩子虽然明显学习更努力,但是由于不懂得淡定的道理,仍然被很多人视为异类。而在少数族裔身上发生的事情也类似,作为巴基斯坦人后裔,作者本人当年在圣保罗中学读书时,就经常感觉自己与那所学校气质格格不入,也经历了许多的心路历程。

那么,为什么精英教育对一些人来说如探囊取物般容易,并且借着名校的光环可以很快跻身为成功人士,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精英学校对他们来说却遥不可及?或者,即使拼尽全力进了精英学校、甚至即使成绩拔尖,也无法适应精英学校特有的文化?真的是这些人的资质差吗?在作者可汗看来,不是的。在他看来,这是因为精英教育这个事情本身是有问题的,它在“公平选拔”“择优录取”等宣传背后,隐含了一种不公正的机制。为了更好地说明这样一个机制,在《特权》这本书里,可汗教授发明了一个概念,叫做“不平等的民主化”,或者叫做“民主化不平等”。什么叫做民主化不平等呢?它是说现在的问题,不再是精英教育或高等教育去系统性地排斥某个阶级、某个族群甚至某种性别,而是把这种排斥放到了个人层面上,让这种不平等以一种民主原则能够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

为了做到这一点,精英教育宣传的是一种“人人都可以成为精英”的观点——也就是说,如果你混得不好,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你就不能再怪社会,只能怪自己能力不行——但是,这种观点忽视了所有精英教育背后所要付出的高昂的经济和社会成本,这些经济社会成本会自动地把整个国家的大部分人口排斥在精英教育的体系之外,而留下来的少数人,则通过精英教育这样一个过程,被赋予了一张张的文凭、一次次的表演经历,以及一份份满满的自信。

之所以精英教育是特权,是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幸运;而之所以这种特权是把戏,是因为这种特权不是以特权本来的面目出现的,它让当事人相信,自己是靠着勤奋和天赋赢得了这个世界,并且让整个社会的阶层分化看上去是那么地自然、合理。所谓的特权的把戏,指的就是这样一种障眼法。

总结

首先,当代美国社会中的特权到底是什么。它不再是基于财富、地位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一种高高在上的等级文化,而是变成了一种隐性的存在、一种被现代民主社会所认可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想要拥有特权,你要学习哪些隐藏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如何正视社会等级的存在,同时又有意忽视它的存在,如何尽可能多地增加自己的经历和社交经验,以及如何在所有情境下向别人表演淡定和开放。

最后,为什么特权是一种把戏。这是因为在一个民主化不平等的时代里,特权不是以特权本来的面目出现的,而是通过精英教育的障眼法,让拥有特权的人相信自己是靠着勤奋和天赋赢得了这个世界,并且让社会的阶层分化变得合理。

这本《特权》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这也是西莫斯·可汗教授选择研究精英教育的初衷,也的确是因为教育公平对一个社会中阶层的健康流动简直太重要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承载我们整个社会对于公正诉求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它就像一面镜子,在照出阶层焦虑的同时,也照出了我们这个社会对于公平是多么的渴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