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交流和沟通的密码你知道吗?
昨天在《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里探讨了为什么父母总是对孩子有很多情绪,造成无效沟通。
那么今天我们看看和孩子沟通和交流的密码是什么?怎么做到有效的沟通,也体会一下语言的威力。带着第二个问题,我翻阅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非暴力沟通》《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
2、和孩子交流的密码是什么呢,语言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书中提到:沟通是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针对行为,那么怎么去感受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呢?
这里提到需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另外还要有技巧,需要同时照顾孩子和服的自尊,先理解。
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开心,有时不开心,所以我们会感到愤怒、恐惧、悲伤、开心、贪婪、内疚、渴望、不屑、喜悦、延误,尽管我们无法随意的控制它们,但是我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何时以及如何表达出来,
在另外一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有很详细的案例 。
当孩子遇到问题,尤其是心情很不好时,需要我们看到他们的感受
作为父母第一反应就是要接受他们的感受,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他们的感受,因为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是某些行为需要受到限制,只有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他们才可是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
作者用一个案例解释了,如果感受被别人忽略,我们的内心有什么样的反应。
在工作中,你的老板安排你做一项额外的工作,并且当天完成,你知道应该赶快去做,但是一连串的急事让你把老板交代的工作忘得干干净净。这一天你忙得连午饭都没吃。
当你和同事们都准备下班回家时,老板来找你,你赶快向老板解释,你今天实在太忙了,老板打断你,生气地对你大吼:“我不想听你的解释!我花钱用你不是让你整天坐着无所事事!”当你正要再向老板解释时,他说:“别说了!”然后径直朝电梯走去。
同事们装作没听见。你收拾好东西离开公司。在回家的路上,你遇到一位朋友,因为心里很郁闷,你想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朋友。朋友试着来“帮”你,他用了各种方式,建议,否定感受,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感受,过分同情和提问。
作者也表明了她的立场,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感觉更差,过分同情让她觉得自己太可怜,反而加重了情绪,提问则让她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她的是说她的感受毫无道理,通常的反应是,算了吧,不想再说了。
接着,作者用几个案例来形象的演绎了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的倾听 和心不在焉的区别 ,这个我也有很深的感触 ,建议只能让孩子更挫败。
孩子回来说,妈妈,豆豆今天打我了,妈妈则在电视前头也不抬的说,我听着呢,接着说 。孩子说:所以我打了他 ,结果他又打了我 ,你在听吗妈妈?妈妈回答:我在听呢,每个字都听到了。孩子质疑 ,你根本就没在听。妈妈说我能一边看电视一边说,接着说。孩子放弃了,算了吧,失望的走开了
全神贯注的:
孩子回来说,妈妈,豆豆今天打我了,妈妈蹲下来和孩子面对面的坐着,看着孩子的眼睛,哦,孩子接着说 :所以我打了他 ,结果他又打了我 ,而且还使劲的打,他真的很讨厌?妈妈回答:这样啊。孩子说完后很难过,妈妈陪着他待了一会,问那后来呢?孩子说,你猜怎么样,我后来找丹去玩了,他从来不打人
2、用说出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感受
典型的案例:
否定感受,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爸爸说别难过 宝贝,孩子开始大哭,爸爸接着说,别哭了,不就是只小海龟吗?我再给你买个 。孩子最后崩溃了,我就是要这个小海龟。爸爸也崩溃了,你就是无理取闹
我们越想让孩子摆脱掉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态度多好,孩子都只会更难过
说出孩子的感受:爸爸,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爸爸说:是吗?太意外了。我看你们在一起好开心,孩子哭了,是的我还教它玩游戏,喂他吃东西。它是我的好朋友,爸爸说:失去朋友真的挺难过的。我看到你很关心你的朋友小海龟 ,那我们一起把它埋了吧,这样你还能抽空来看看它。于是孩子和爸爸一起去埋葬了小海龟
父母一般不愿意主动说出孩子的感受,单行这样会让孩子更加难过,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是,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够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3、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这样说很抽象,还是通过案例来解释
逻辑解释:孩子说,我想吃脆饼,妈妈说家里没有了宝贝,你吃点面包吧。孩子反抗,不就要吃脆饼。妈妈说我告诉你家里没有了,我又不会变魔术。孩子开始嚎啕大哭,坚持要脆饼,妈妈骂道,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不懂事 。
当孩子想要一个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第一反应就是解释,为什么没有,但是经常是越解释孩子越不听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愿望:孩子说,我想吃脆饼,妈妈说:真希望我们家能有,孩子说,我就是要吃脆饼。妈妈说:听得出你真的很想吃,我真希望能给你变出一盒来。孩子说:我真希望现在就能吃到,算了我还是先吃点早餐饼吧。
有时,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一旦被看到和理解,他们就会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总结:知道自己的感受,体会孩子的感受,我们才能游刃有余的应对自己和孩子的负面情绪,才能够不被情绪绑架,而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破坏的力量,良言一句暖三春,恶语半句六月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生活中我们要慢下来,让自己和孩子能过真的做到互相感知,有效沟通,不委屈迁就孩子,也不迁怒发泄自己的情绪到孩子身上。做智慧的父母,从感受和沟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