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风雨: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
(一)
我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读大学期间,一直到现在都在思考的问题。
那就是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何要活着?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在我读大学时,常常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因为面对真实的社会,我内心那幼稚的想法被冲击地体无完肤。
以至于有段时间,我把自己封闭起来,每天就待在宿舍里,什么课都不上,什么人都不见,什么事都不做,什么活动都不参加。
伴随而来的失眠,接着是低落、焦虑、痛苦、迷茫的各种负面情绪,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因为我实在搞不明白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到什么。
我想,这个终极问题也是困扰着千百年来古往圣贤,他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正所谓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
在电影《无问西东》中也说到了这样一件事。
文学教授吴岭澜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面对“人生的真实是什么”这一问题,而陷入了迷茫中。他意识到自己每天忙碌地上课、读书、参加活动,竟然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于是,他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上课、不见人、不参加活动,只是把自己关在宿舍不停地看书,他很想在书中找出“人生的真实是什么”。
我们也听到一些前人说过一些很有哲理性的话:
人活着,就是为了让自己每天都不一样。
人生本无意义,有意义的都是你赋予上去的。
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好好活着;好好活着,才能做意义的事情。
这些话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它们并未解决我的问题——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就这样,思考没有结果,也没办法有结果。
(三)
后来,我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一个思考误区,那就是我一直都在想,却从没去做。
若是自己一直在想,想破天了也无法得出个结果。但若是自己去做,做出一个结果来,并且在做的过程中去认识“人”、去体验”生活”、去感悟“人生”,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于是我把这个终极问题放在一边,在实践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做事情,才是思考人生的有效途径。
因为我们所谓的想法,其实大多是来自他人,而并非是自己的。而如果是自己实践出来的结果,才是属于自己的智慧结晶。
我逐渐明白到一个道理:人是做出来的。
做人,做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做人,要怎么什么样的人呢?
那就是不畏风雨,正如苏轼说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我读到日本诗人宫泽贤治的一首诗《不畏风雨》,我瞬间明白了些什么。
宫泽贤治一生多灾多难,在37岁就去世了。在生前贫困潦倒,默默无闻;在死后声名鹊起,广为认知。
在《不畏风雨》中,描述了一种宁静、平和、慈爱又坚定的生活方式。
原文:
不畏雨
不畏风
也不畏冬雪
和酷暑
有一个结实的身体
无欲无求
绝不发怒
总是平静微笑
一日食玄米半升
以及味噌和少许蔬菜
对所有事情
不过分思虑
多听多看
洞察铭记
居住在原野松林荫下
小小的茅草屋
东边有孩子生病
就去看护照顾
西边有母亲劳累
就去帮她扛起稻束
南边有人垂危
就去告诉他莫要怕
北边有争吵或冲突
就去说这很无聊请停止
干旱时流下眼泪
冷夏时坐立不安
大家喊我傻瓜
不被赞美
也不受苦
我想成为
这样的人
这首诗,给了我鼓励、力量,同时愿你我都成为那样的人。
人为何要活着,其实我也不知道。
人生有什么意义,其实并无意义。你想赋予它什么意义,那它就是什么意义。
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做出来的。
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