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的思路
举了个例子,假设我们手里有两种产品,一个是A,一个是B,把这两种产品组合起来变成AB,就只能得到3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但是,如果我们把产品数量增加到4种,就有可能得到十几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了。如果我们手里创新积木的数量,是呈线性增长的,我们就能够得到超指数增长的组合方案。这种“存储理念以备组合”的方式,就叫做“创新设计空间”。
其实这种重新形成组合方案的过程,在远古的时候人类就意识到了,当时的人把刀、针和绳这三样东西组合在一起,就能做衣服,也就是形成一种全新的事物。很多创新就是把原有的想法进行重新组合,所以原有的想法越多,发现新事物的概率也就越大。
最后,我们说说产生创新力的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分别是:个体单元、变革驱动者、有效网络、共同记忆以及竞争。我们分别说一下。
第一个要素是个体单元。它的作用是产生奇思妙想。所以在一个网络当中,单元的个体越小、数量越多,越容易产生创新力。
第二个要素叫变革驱动者。这里的变革驱动者,不仅指个人,也包括其他因素的驱动,比如气候的变化是导致人变得更加智能的重要原因。再比如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互相竞争,是百家争鸣的重要驱动力。
第三个要素是有效网络。个体单元必须联系起来才能有交流,才能互相连通,联系越紧密,进步的速度越快,取得的成果越明显。互联网就比孤零零的单个系统更加便捷高效,同样,自由贸易区内的国家比自给自足的国家或地区在经济上更成功。
第四个要素是共同记忆。我们需要一套标准代码“写入”,并且记住成功的经验,而且这种代码必须能让网络内各个成员相互分享,共同使用。比如人类的DNA,就是一种代码;人类的文明制度,也是一种可以传递的代码。
第五个要素是竞争。竞争能够阻止负面趋势的迅速蔓延,促进正能量广泛传播。社会如果没有竞争压力,很快就会走向衰落 ,因为这样的社会内部改变大多是负面的。
所以作者认为,系统当中一旦具备了这5大要素,创新就会自发出现,然后形成创新设计空间,并且呈指数式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