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婆婆出嫁
1
王小凤是从东台嫁到我们乌金的姑娘 。她长得好看,她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句: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归来相对怨,但坐观罗敷。
她要嫁那个男孩就更不用说了 。他叫林华 。他刚出生的时候,他爸爸就兴奋地宣布:"我们家生了个`无人不喝彩啊`"。
一天,她放来到乌金村田里,那些插秧的,挖泥的人都抬起头来看到她时惊叹 :这是谁家的姑娘这么好看,将来要成为谁家的媳妇儿啊 ?
她就是王小凤,她要成为我们家邻居林华的老婆 。她们两个人一见钟情,从此以后就花前月下,如蝶恋花。23岁他们就结婚了 。两个人相亲相爱 。一年后儿子出生。
多么让人羡慕的一对儿 ,我记得他们一家三口恩爱和睦的场面:夫妻花前偎依,娇儿活泼灵俐。
2
时间过得很快.儿子三四岁的时候,孩子爷爷忽然得了重病 ,就离世了 。王小凤夫妇顿首扶棺,送爷爷出殡,用膝跪拜,尽敬孝心。爷爷去世后没几年,林华也发现自己不舒服 ,咳喘得厉害 ,后来喘得越来越严重 ,最后路都走不动了 。他得了严重的肺病 。这一年他31岁 。
王小凤精心地照顾他,得到老亲的一点信息,去北京大医院能治好他病。可是记得那天夜里,北京的救护车开了1000多公里,趁林华还有一口气,送他回到乌金。
秋夜,已有凉意。乌金村村口却人头攒动,他们在焦急地等待一辆车的到来。
因为在车上,有乌金人的儿子啊!林华的老母亲伸长了脖子,泪水湿了她的衣襟。不久前老伴的去世,她一夜之间霜白了头,耳朵也听不清了。而此刻,她望眼欲穿,盼望着她唯一的儿子"回家",她几乎要嚎哭,被人们劝住。
在救护车上,本来已安排家里人准备接林华下车,谁知他想说却说不出来,脚蹬手舞表示抗拒,王小凤知道他的心思:少年堂堂,不肯屈死家中。也不敢这样见到白发的娘亲啊。王小凤决定连夜又送他东台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直到他奄奄一息,才把他弄回乌金村。
王小凤曾看着自己深爱的丈夫 ,痛苦地挣扎在生命的边缘 ,她在丈夫面前装着坚强 ,自己独处时泪如雨下。孩子还这么小,自己还不到30 岁,这日子该怎么过下去 ?老婆婆失去老伴,又痛失儿子,老婆婆怎么过?这一切揪着王小凤的心。
林华还是离开了人世 。王小凤看着躺在自己身边的丈夫如今与自己阴阳隔绝两重天,哭得天昏地暗,感觉天都塌下来了。
3
乌金的村民按捺不住了,在秦宝发老先生的发起下,写起了募捐信,张贴在村子重要的路口,乡亲们拿出温热的钱与心意,告诉王小凤:孩子,别怕,你只要撑起这个家。我们做你的坚强后盾。
王小凤陪伴着耳聋的婆婆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安葬好林华。她天天泪流不止 ,小凤心想:自己的小儿子还分不清左手右手 。儿子不听话的时候 ,小凤就让儿子跪在他爸爸林华的牌位前,边打边说:你是安息了,你把儿子交给我 ,我管不了他 。他以后不听话,我就让他跪在你面前,你管他吧 !"婆婆在旁边听清了,痛哭不已。
4
日月如梭。
王小凤为林华捧了三年的饭。婆婆看在眼里 ,急在心里 ,一天,婆婆跟她说 :"小凤儿,你就嫁给人吧 !趁年轻带个人回来,我帮助你照顾儿子 !"小凤不作声。
婆婆又找到邻居的秦爷爷劝王小凤改嫁,只要她把儿子照顾好 。
三年后小凤遇到了一个男孩,男孩子愿意和她照顾一起抚养儿子 ,对方也有一个女儿 。小凤直接说:"你可以来婆婆这儿住,以后这就是你的家,我的婆婆就是你的妈妈 。"
村里没几个人知道这男孩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手艺人 。他靠自己的手艺在东台买了房子 。他把小凤儿子接过去,读高中毕业,让奶奶去煮饭陪读,发工资给奶奶。,过年时把婆婆也接过去过年 。然后再回乌金住一阵子。
王小凤夫妇孝敬婆婆的事迹在梓辛边传扬。都说好事成双,前几天,王小凤已经成了福奶奶了。她高兴地在乌金村里分送红蛋 ,高兴地诉说着林华有孙子了 。林华的儿子高中毕业后有了一份好工作。
在她的脸上又漾起了美丽的笑容 !当年那个秦罗敷似的漂亮姑娘如今成了幸福的奶奶。她自己的婆婆她一直带在跟前,逢人便说:我家小凤有钱给我花,好菜随意吃。真是个好儿媳啊!
村里的老人说 :王小凤是一个真正的心灵美的姑娘。她的善良必定会使她幸福一辈子 。林华如今成了爷爷了,九泉之下可以安息了。林华的爸爸也可以在人前自豪地说:"我家的儿子儿媳无人不喝彩!"
善来者善往,福往者福返。感谢梓辛河水孕育着如此美丽善良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