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盲目相信大数据结论, 有时候小数据更靠谱!
首先我先抛一个结论:在这个消费升级的时代,中国进行翻天覆地的快消品改革的年代,这个新物种爆炸的时代,消费者洞察将是接下来在品牌营销市场工作当中非常有竞争力的方向。
说到消费者洞察,很多朋友立刻把大数据给搬出来了,说大数据报告是我最喜欢看的东西。也有朋友说,不管做什么我都要先去找数据,用数据支撑我的决策。
这样的朋友是非常理性的,我自己也喜欢参考一些数据,但是今天想给大家的提醒就是不要盲目相信大数据,以及盲目相信大数据的维度。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大数据是不会说话的死数据,是根据以往经验,根据以往简单粗暴的维度统计到的数据总和。
大家都知道现在提炼大数据的方式、方法和维度是相对比较单一的,比如会从客单价、年龄、收入等部分提炼大数据,大数据还没有真正的进入到软性大数据的阶段,比如用人工智能观察微表情、行为。大数据目前还不够完善,我们目前所获得的所有数据基本上都是非常粗暴的数据。
那么这些大数据有没有价值?当然有,不然的话怎么会撑起那么高估值的那些数据公司。这些大数据很多时候是对我们的商业决策、商业模式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我们看一个市场到底有多大,看这个市场里每一类人,对具体的商业模式决策是有帮助的。但是回到大家在品牌营销具体执行层面,对于执行的预测帮助大不大,我只能说有帮助,但大家不要掉进大数据提供的维度里去。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现在各种新零售崛起,如果还是去传统超市的话,我们可能翻数据,告诉你现在还有什么样的人会去传统超市购物,他们的月收入大概是什么样的,家庭结构是什么样的,这些人的年龄是什么样的,都是非常理性的数据。我们做方案、策划、营销决策的时候,肯定会参考这样的数据推出关于传统超市如何进行品牌营销升级和转型的建议。
但是大家知道吗?这个时候你已经进到坑里了,原因是你进入了大数据为你设定的思考维度,其实如果大家自己做洞察的话,会有这样的发现。
因为我昨天约了朋友吃饭,经过了一家传统超市。当我进入时,发现一个问题——超市里购物的人多为女性。其次,这些女性有一个惊人的相似点——梳着马尾辫。
这个发现让我非常的惊讶,因为这个发现是纯感性的,没有任何的数据依据等理性参考依据,只是在那一瞬间我发现了那么多女性购物,而且都梳着中规中矩的马尾辫,穿着非常务实的衣服,选购着超市里性价比高的产品。应该说从她们的外貌上看是非常会过日子的、操持家务的人,往往不施粉黛,表情也非常恬淡。大家在感性层面能够总结出来的这些人的表现,比如说扎马尾可能会是它们的共同属性,这个属性里边暴露很多生活习惯。
另外,比如有人问我们去推一个产品给那些更小资、更挑剔、更爱美的人群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做方案。所以大家又去找数据,数据告诉你年收入在多少的人往往会去做什么样的事情。
但是还是那句话,大家又掉进了数据给你设计的陷阱。我们常说高净值人群,也常说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人群。大家想一想,所有的这个维度都是简单粗暴地把一个大众画像塞给你,但事实上我们要切分的是一小撮人群,那个人群才更精准。
比如像刚才提到的更小资、更挑剔的人群,与其说他们的收入在多少以上,不如去思考一下他们的共同的模型或者行为方式是什么样。这里我也给大家抛一个感性的思考维度:你与其思考身边年收入在20万以上的人,不如去思考一下身边的那些坚持做美甲的朋友,他们是否共性更大。所以这就是一个关于感性洞察和理性数据之间的博弈,有的人相信理性、相信大数据,有的人相信感性判断、相信小数据,甚至相信对个体的判断。
所以我个人是一个小数据论者,特别相信一句话,就是每个人都有他的不同,一小撮人有他们的共同点,但他们绝对跟大部分人都有不同,所以我们只有尊重人性的这些不同,找出真正的感性观察在他们身上的烙印,才能精准地抓到这波人,洞察到他们的生活习惯、人性、人情,所以理性的数据有时给我们提供了宏观判断和市场梗概,但是大家在当下阶段不要去盲目相信这些理性数据,更不要依据他去做很多具体执行层面和洞察层面的观察,因为那样往往给出来的是一份没用的策划!
你说:这是一个看脸和看财的时代,我说:这也是一个看个人品牌深度IP的时代。让你的语言表达更有价值,让你的人际交往更加高效,让“向登付”教你如何系统化打造个人品牌深度IP。这里不打鸡血,不煲鸡汤,不喊口号,从零开始,一步一步,一天一天,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这里没有速成,更没有秘诀,只有目前更实战的方法和操作指南,如果你愿意花时间每天来收听和练习,恭喜你来对地方了,欢迎您前来,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打造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个人品牌深度IP”,祝愿您早日成功!成为牛x的个人品牌深度IP!我是"向登付",打造个人品牌深度IP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