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累是一种境界
记得刚上班时,在一所私立学校,那时候还年轻,一旦工作几乎就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工作中。
学校的生活节奏很快,从早晨五点半起床,一直到晚上十点,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因为吃住在学校,所以工作和生活根本分不开,工作几乎挤占了仅剩的一点空余时间。
在那所学校工作了不到两年我就离开了,短时间的忙碌我能结束,长期没有自己时间的生活让我窒息。
最近几年经常听到“过劳死”这个名词,随之还有“猝死”等现象,大多发生在一线城市的打工人身上,连续加班和熬夜是很多年轻人猝发疾病的主要原因。
太忙碌了对身体会造成很大伤害,反之,太闲的生活也不好。
有时候会羡慕那些公园坐上一上午的大爷大妈们,羡慕他们可以不用上班消磨大半天的时光。但若是真的让你闲下来,恐怕就不是那种感觉了。
无事生闲愁,人若太闲了难免胡思乱想,徒增烦恼,缺乏自律的人甚至会浑浑噩噩度日,失去生活的方向。工作的意义不只是挣钱谋生,还能让人保持规律生活,充满生活斗志,保持与外界沟通。
太忙了不好,太闲了也不好,那怎样才好?
在我看来,不太忙也不太闲让人感觉不累的生活最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25196504/28b6d0567ca13078.jpg)
每天都有自己的一份事做,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间精力范围内完成,不会多到要加班的程度,同时,还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一天,是紧张充实有价值的一天;这样的生活,是让自己游刃有余的生活。
我的理想生活模式是:上午做最重要的事,比如工作,精力高度集中,提高工作效率,不管什么都要在上午完成;下午时间属于我自己,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看书,写作,或者其他有意义的事。
做事不累,生活才张弛有度。同样,做人不累也是一种艺术。
与人相处是一门艺术,人和人的关系同样要保持分寸,太近了会让别人感觉压迫,太远了又不容易让人亲近,不远不近的距离才会让人感觉舒适。
保持距离的关系可以让你少了很多是非,不会陷入人际纠纷,在无谓的事上浪费时间精力。有距离地生活,把更多时间用在提升自己上,即便生活在人群中,也能“心远地自偏”。
我与办公室的老师们,就是保持距离地相处,平时我们一起判作业,一起吃饭,一起吐槽学生学校,有了好吃的一起分享,其乐融融。
但是,一旦到了我写东西备课的时候,我就戴上耳机躲进自己的世界里,对周围不闻不问。我周围的同事也从不打扰我,很默契地各做自己的事。
尽管同事知道我在练笔,但她们没有太多兴趣深入了解,毕竟写作是少数人的爱好,所以我并不担心写什么被周围人看到,尽可以随心所欲写。我们之间的关系既不生分也互不影响,融洽自如,相处起来很舒服。
做事做人如此,做文章也是如此。
什么样的文章最让人喜欢?也许科幻类的,也许现实类的,也许散文,也许小说,无论哪一种,读起来让人感觉不累的文章最受欢迎。
到现在我都害怕读艰涩难懂的学术论文,就像小时候被大人逼着吃苦药片一样,每次都是皱着眉头才能读完。我很纳闷:这些文章写出来不是为了让人看吗?看都不懂,学术成果怎么传给更多人分享?
水平越高的作家,写出来的东西越通俗易懂。古代大诗人白居易每次写了诗都要找老妇来听,如果老妇听不懂就继续修改,所以白居易的诗歌流传很广。
喜欢读汪曾祺散文,因为他的文章读起来舒服,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也没有脱离生活的内容,平常小事,花鸟虫鱼,用简简单单的语言描述出来,平淡中别有一番滋味。
从一开始学习写作我就把汪曾祺的语言风格作为我追求的方向,不追求多么华丽繁复的语言,不引用过多的诗词,用最简单最平易的语言表达最丰富深沉的情感。
当然,我的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我会继续努力的。希望有一天别人读到我的文章,不会皱着眉头读不下去,希望读我文章的人不感觉累,会有轻松享受的感觉。那样,我就满足了。
2023-4-18
![](https://img.haomeiwen.com/i25196504/3446cd599937ec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