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微信尬聊——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
2、据说有一副对联可以总结所有久未联系的两个人在微信上的聊天过程。
上联:在吗?干嘛呢?最近怎么样?
下联:嗯在,没干嘛,挺好的你呢
横批:呵呵
3、怎么会出现这种“尬聊”的?
因为提问者去发对沟通本质的了解,也缺乏对人际关系的了解
4、首先,人际关系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是双向的。一个有效的沟通应该是单向的还是双向呢?
也是双向。那么,表达和提问,那个是单向,那个是双向?
答案是“不一定”,有思路的表达,也可以是充分考虑对方兴趣的,是双向的。
没有思路的提问,也可能是无法引发互动,是单向的——比如“在吗?干嘛呢?最近怎么样?
5、我看电视喜欢看体育频道,但跟一般人的关注点不一样,我特喜欢看记者采访运动员。十次里面能有七八次,记者的提问让我笑出来,比看情景喜剧还可乐。体育记者的提问好多是这样的:
——这是你的第二届全运会了,你对自己的这个证明自己的机会是不是等了很多年?
——之前咱们交流过,我说你一定要拼,今天拼了嘛?
——比赛的最后,恒大不断的在犯规,你是否觉得广州恒大有12个人在比赛?
——你取得这样的成绩,最想感谢的是祖国还是父母?
6、你觉得这些记者的沟通水平怎么样?也不怎么样。他们在提问,但提的问题都可以用简单的一个词来回答,很多时候答案已经在提问之中,回答者选一个就成了。这一类提问,叫做“封闭式提问”。
封闭式提问里,往往可以用“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前者或者后者来回答。相应的,开放式问题就像一个命题作文,而不是选择题或者是填空题,回答者需要思考、解释。一般来说,用“如何”“怎样”“为什么”“怎么看待”~~~等引发的提问,属于开放式问题。
7、这两类问题的区分,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对实际沟通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看这一段:
8、你看,封闭式问题还是开放式问题,能带来这么大影响。所谓滋事体大,不可不察。
请你配合我做一个小小练习。虽然我们没有在同一个教室里,但建议你按照我的要求来试试:要求就是,请用“成长”这个词造个句子。
快,两秒钟,请马上想一个包含“成长”这个词的句子,念出声来。
造好了对吧?再用“关系”这个词造个句子。也是两秒钟,快快。不用谢,念出声来就好。
想好了吧?我猜一下:刚才这两个句子,都是陈述句,对不对?
如果我让10个人造100个句子,不加提醒的情况下,会有90多句都是陈述句。这说明,提问不是我们的习惯。我们的本能反应都是表达,而不是提问。
我们再来一轮,这次请造用问号结尾的句子。准备好了吗?用“能力”造个句。两秒钟。
造好了吗?再来一个,用“分析”造个句。
两个都好了?请自己想一下,你刚才造的两个问句,是封闭式问题,还是开放式问题?
100次里面有80次,人们都是造封闭式问句。你觉着我的能力强不强?强!你有分析过那件事吗?没有!你想不想提升问题分析能力?想!
这个小练习,想要说明的其实就是大部分人不爱提问。真要提问时大部分人都会提封闭式问题。
9、并不是说封闭式问题不好。封闭和开放,本身个有各的特点和用场。善于提问的人,会看人下菜碟儿,根据沟通的目的来选择提什么问题。而未经训练的人,则凭着本能去说问。
10、在一对多的场合,比如演讲、培训,封闭式提问有利于引发一个快速的互动。
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它一次竞选演讲时问大家“美国越来越不被盟友尊重,也不被对手尊重,我们美国的外交政策要不要改变?”
这是一个封闭式问题。特朗普敢不敢再问一个开放式问题:我们要什么样的改变?
显然不行,对吧,就乱套了。因为演讲需要的不是深层交流,就是浅层互动。
11、回到开头“微信尬聊”的场景,在吗?干嘛呢?最近怎么样?
不难发现,这里期望的效果是深度交流,起码时愉快的交流,但尴尬就尴尬在,两方都没有进入深度交流的能力,当然也有可能是没有这个意愿。
12、那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促进人际关系的提问,技巧是,就对方比较熟悉的话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开放式问题。
1、提问的方向是对方熟悉的话题,而不是自己热衷的话题。这样对方才有话好说,有话想说。
2、提问要具体,不要过于宽泛。问得宽泛,人就会感觉无从说起,只能简单概括地回应,然后俩人都无话可说,只好“呵呵”了。
3、要多提开放式问题。因为太多封闭式问题会导致谈话枯燥,对方可能会感觉自己在接受审讯或盘问。
而开放式问题不是一两个词就可以回答的,它会令对方感觉你对他们说的话很感兴趣,想了解更多。
13、举几个例子:
“上次你说你父亲住院了,现在怎么样了?”
“那件事那么难,你是怎么做到的?”
“关于~~~你最新欢什么?”
“我有个某方面的困惑,知道你在这方面有经验,所以想听听你的意见。”
14、总之,要区分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的意识,要能刻意扭转只是表达或者只提问题的本能。如果是为了促进人际关系的场景,建议就对方比较熟悉的话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开放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