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为何我当狼妈羊妈都蓝瘦?
自儿子出生就在琢磨,我到底要做挫折教育的“狼妈”让他内心强大呢,还是做快乐教育的“羊妈”让他无忧无虑。直到一天才恍然大悟:我怎么可能是狼妈羊妈呢?我明明就是 “人妈”呀!
记得儿子刚上一年级的某个晚上我们睡前聊天,他情绪低落说不想上学,因为拼音字母“W”“u”不分当天被老师批评了。顿时心觉痛快,因为这个问题之前我已经说过三遍,可他就是记不住,正好老师能帮我好好训训他,让他长点记性(好吧,其实更像是帮我出口气喇)。心还在想要不要假装同情安慰一下,嘴巴却已经不听使唤:“谁让你不长记性,都跟你说多少遍了,这会儿记住了吧!”我脱口而出,儿子很生气,转身背对着我,不说话了。
于是我的大脑又开始疯狂搜索:到底我该用怎样的方式对待他才是“正确”。如果我用训斥他会不会马上认识到错误然后明天高高兴兴去上学呢?(但他都那么难过我还批评他会不会有点不近情理?他会不会觉得我跟老师站一边以后有事情都不跟我说了?)还是如果我先安慰一下再苦口婆心跟他讲大道理,问题就能解决?(但如果一点批评都受不了将来遇到大挫折怎办?谁会像我那样处处在意他的感受呢?)……
我过去经常做这种蠢事,但其实大脑根本没办法给到我所谓的“正确答案”,因为我始终在用自己的逻辑作有限的“思考”。所以到最后可能会先试用其中一种方法,发现行不通时再用第二种。至于先后顺序,就得看我当时能量的高低了(说白了就是看心情嘛)。不过往往是两种方法都用上问题依然没解决,只是时间精力都被耗得差不多最后随便敷衍过去罢了。
不想再让头脑来告诉我该做什么,只想停下来用心感受孩子此刻需要什么。当我静下心来看着孩子小小的背影时,他仿佛是在说:“我需要的是帮助,而你却把我拒之门外。”
放下思考和评判,帮助孩子把感受说出来。
“被老师批评你心里一定很难过。”我边说边朝儿子靠近,试探着慢慢搂住他。他沮丧地点点头,说觉得自己就是个废物,是笨蛋。
又惊讶又生气。这孩子怎么就一点说不得,遇到小小挫折就这样评价自己呢?是我平时对他太呵护了吗?(发现自己又在评判,赶紧停止,因为我还想知道更多。)
“嗯,那看来是挺糟糕的。……但你以前并不这样认为,是发生了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想法呢?”我问。
“老师说我简直是个白痴,是笨蛋,人家幼儿园学的我到现在都搞不懂,罚我站着上课…..妈妈我讨厌学校!我不想上学……”他的声音很小很小,像只受惊的小鸟。
震惊了。这个我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阳光小男孩此刻竟然连个影子都找不到。
好吧,也许没让孩子提前学习本该小学才学的内容是我没“先见之明”,但怎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成白痴了呢?愤怒之余还感受到一个6岁孩子在权威面前的无力和恐惧。很想为他做些什么,去找老师理论?去沟通?好吧这需要等我冷静了再处理,当前我更关心的是孩子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和如何评价自己。
我:“被老师这样说你一定很生气,对吗?”
儿:“我恨学校恨老师恨同学!我恨所有人!”(开始掉眼泪)
我:“是的,换作是我也会跟你一样生气。但你会不会是讨厌老师对待你的这种方式,而不是讨厌所有人?”(让他看到引发他情绪的根源,不想他的情绪被泛化)
儿:“不!我讨厌老师也讨厌同学!”
我: “你讨厌同学,是因为当老师辱骂你时同学们嘲笑你了?” (想到他是在课堂上被羞辱的,有可能遭到同学嘲笑)
儿:“是的,我讨厌他们!”
我:“你当时一定很生气。不,是很愤怒,而且还很难堪?”他不说话了,气得直喘粗气,不停用食指卷着手上的纸巾。
我:“来,这纸巾就是让你愤怒的人,我们现在把它揉成一团然后用力扯!使劲!”
儿子越撕越起劲,伴随哗哗的眼泪一边撕一边喊:“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对一个小孩呢?!她为什么那么不喜欢我?!同学们都笑我是笨蛋,我真想一头撞墙死了算了……我真想自杀……”(情绪终于爆发,也是释放的开始)
自杀。我知道很多孩子到了某个年龄都会不时说出这两个字,但想到早前一则关于一个四年级学生在课堂被批直接冲到走廊从四楼跳下的新闻,还是不禁打了个冷颤。
“还好你现在还能好好地在妈妈怀里。宝贝你听好了,你对妈妈来说很,重,要。非常重要,甚至比妈妈自己的命还重要,明白了吗?”我故作镇静,一字一句郑重告诉他。他点点头说:“妈妈对不起“,然后把我搂得更紧,情绪也渐渐缓和下来。
我:“诶我有个问题耶,老师是只对你这样吗?还是对其他同学也这样?”(假装好奇,想帮助他跳出角色看看这种事件是特殊还是普遍的。)
儿:“她对其他同学也这样,而且有的更凶,她还试过打同学!”
我:“哇~还有比对你更凶的啊?那你的同学当时是怎样的心情?”(让他明白老师不是针对他)
儿:“是啊,他们肯定跟我一样,又气又怕,还会觉得自己很没用。妈妈你说她可以批评我们,但为什么要损我们呢?我觉得这样不对。”(终于把他从牛角尖拽出)
我:“嗯,妈妈完全同意,作为老师这样的行为当然是不妥的。但话说回来,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她做出这种行为呢?”
儿:“呃……,大概是她自己都气到没办法了吧……对,她真的气到不行了。”(思考中)
我:“是的,老师也是平凡人,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当她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时,也许打骂就是她最后的办法了。所以如果下次当她再骂你是白痴笨蛋的时候,你还会相信她说的是真的吗?”
儿:“当然不会!她是在说气话喇,怎么可能她骂我什么我就是什么!”
我:“是的。老师是教授我们知识的人,他们会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来教育我们,但不见得他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对的。所以我们要尊重老师,但不可能他们骂你一句白痴你就咚一下变成白痴吧,老师也没这能耐~对吗~?” (做出滑稽表情把自己秒变成白痴)
儿:“哈哈哈,她又不是神,又不会魔法……唉,明天又要上学了。”(气氛已扭转,但他还是有些担忧)
我:“对啊,又要上学,又有语文课,又要见到语文老师,真想知道下次再遇到这样你会怎样应对。”(装傻中,让他自己思考)
儿:“……我知道她又被气得不行了,我只会听她想我怎么做,但不会听她骂我的话……不过妈妈,有些事情我做不好不是因为我笨,是因为练习得少对吗?只要多练就好了。”(这是我一直给他灌输的,他想再次确认)
之后我们还讨论了如何应对别人的嘲笑,儿子给出的答案是和大家一起笑,我想大概是一笑置之的意思吧。睡前他吻了我一下,还不忘说了声“谢谢妈妈”,那天晚上他很乖,睡得很踏实。事情就这样过了,当然在后来的几年里他还是不时受到类似这样的对待,也看到老师这样对待同学,他会回来跟我一起讨论,但再没激起他那么大的情绪和对自己负面评价。
什么是挫折教育?
有专家说因为谁都无法避免挫折,所以为了减少挫折给孩子身心造成的伤害,就得提高孩子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挫折教育就是根据孩子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人为创设某种情景,提出某些难题,来让孩子去独自面对和解决;更有书籍教我们如何“合理系统地”给孩子设置障碍,包括有意识地通过批评、惩罚、忽视等方式,使幼儿接受挫折教育;向孩子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等等。
这我就被绕懵了。既然挫折无可避免,那让我们去自然体验就好了,何必要去人为制造呢?再者,如果是根据孩子身心发展规律需要的话,那么对于是一个2岁孩子来说,可能够不着按电梯按钮就是挫折;一个4岁孩子打翻手中的牛奶就是挫折;一个8岁孩子晚上10点作业还没写完也是挫折。
无论哪种教育,只有“教育”才是人为的关键,其他任何挫折和快乐的体验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再说说儿子的这位老师。如果她是在使用她的所谓“挫折教育”,并深信这种方式能让孩子变得更好的话,那对于孩子遇到这位老师且被她习惯性辱骂就是自然挫折。这时如果家长看到这个自然挫折并通过启发引导,从而使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应对的,在我看来,这就是挫折教育。(当然我可以试图改变这位老师的教育理念,但我觉得这基本不可能;我还可以给儿子转学,但我不敢保证新学校就一定没有这样的老师)。
设障,撤障,还是引路?
一个2岁孩子如果想按电梯,却因为够不着或动作不够快先被别人按下而大发脾气。其实这里的受挫点是:孩子想按电梯(以证明自己有能力)的需求因遭遇障碍或干扰而不能实现,并由此引发了负面情绪。这时如果我们看不到孩子遇到的自然挫折,而认为这是任性、不讲理的表现,就会使用我们认为的“挫折教育”去批评责骂,在孩子本来挫败的基础上再人为设障,于是孩子不得不调动起所有的精力先去应对这些批评说教或惩罚,却没发展出任何解决问题的技能;而使用“快乐教育”的家长可能会为孩子扫除一切让孩子感觉不好的障碍,就像在“撤障”。他们会连哄带骗,给个什么东西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是重坐一遍电梯让TA再按一次。于是这个孩子会千方百计让别人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且认为别人都该为自己服务、为自己的情绪负责。TA依然没发展出解决问题的技能。而如果我们只是个引路人,就会看到孩子的受挫点和引发他们情绪的根源。我们会帮助孩子把感受说出来,也在给他们示范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说“宝宝生气了。”然后再商量解决办法,比如教TA下次走到大厦门口就说“宝宝按”,或妈妈提前问“谁要按电梯”。“设障”关注的是追究责任;“撤障”是为了避免麻烦;而“引路”,则意味着你要付出更多时间和心力去培养孩子处理情绪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挫折教育”和“快乐教育”对立,非狼则羊的古怪逻辑。
孩子与其早晚得面对各种逆境,倒不如我们先对他们狠一点让他们内心强大。这些家长会把“接纳孩子的情绪”误解为对孩子娇纵(娇纵是允许孩子的一切行为,接纳情绪是允许孩子有一切情绪。行为有好坏之分,但情绪没有)。娇纵的孩子会被宠坏,宠坏的孩子必然经历不起风雨,而恰恰最让我们恐惧的就是孩子由于经受不起挫折而造成不可逆的身心灵的创伤。可许多家长不知道,那些把孩子击垮的并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孩子对事件引发的情绪以及他们对这个事件的诠释。所以无论是“人为设障”还是“人为撤障”都只会让家长白忙一场,孩子除了学会如何躲避障碍(撒谎,退缩,依赖,阳奉阴违,叛逆,自暴自弃……)之外其他一无所获。
不想再纠结什么挫折快乐狼妈羊妈的教育法则,生活本来就由不同的顺境逆境更迭而成,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如果我能帮助他疏导情绪、带着他从不同的维度诠释事件、再陪着他共同寻求解决办法,这样他便有了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勇气,而有能力和勇气克服挫折的人,便能拥有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