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传习录》下钱德洪录23

2023-01-13  本文已影响0人  朱红东
秋季

【原文】

        问:“孔子所谓‘远虑’,周公‘夜以继日’,与‘将迎’不同。何如?”

        先生曰:“‘远虑’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只是要存这天理。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

        若只着在事上茫茫荡荡去思,教作远虑,便不免有毁誉、得丧、人欲搀入其中,就是‘将迎’了。周公终夜以思,只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见得时,其气象与‘将迎’自别。”

黄叶满地

【译文】

        有同学问:“孔子所说的远虑,周公夜以继日的思考,这和‘将迎意必’有什么区别呢?”

        先生说:“远虑,不是空空荡荡盲目地去思考,只是要存养天理。天理自在人心,横贯古今,无始无终。天理就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越思考就越精细明白。如果不认真思考,漫不经心,随事应付,那良知就粗糙了。

        如果把只在那事情会怎样发展上去茫茫荡荡地想,那就不免有毁誉、得丧、人欲掺入其中,就是刻意而为,就是将迎了。

        周公彻夜思考,也只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明白这一点,就能明白周公的境界和将迎意必的不同了。”

黄叶飘落

【浅谈】

1、远虑: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夜以继日:语出《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舍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3、先生把什么是私心这一点说透了,我经常就一个事情想来想去,焦虑抑郁,甚至想跟他人说,背后担心是什么呢?都是自己的得失,而不是良知天理。若只在良知上想,自然我心光明,精细明白。

4、本节中有两句值得注意,一是“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一精一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这就是讲“良知要在事上磨”,如果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怎么着都行,那是肯定无法打磨良知的,

5、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例如我现在为大家每周的《道德经》、《传习录》分享、直播,那么就必须以经解经,同时又切身体会自己这五年来读经的经历,不断地去精研,看日记、参考各种资料,结合当下的生活,实地调复盘。

6、一个都不能少,每周内每一天一步一步搭起直播的框架,勾勒出分享的文案,判断出书友的的需求,这样致的就是作为一个分享人的良知,如果我只是应付一下,为了直播而直播,分享而分享,那么也就无法做到深思熟虑,最终掉粉,直播间人气骤减、甚至失败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7、二是“若以为远虑就是在事情上不着边际地思考,就不免有毁誉、得失、私欲掺杂其间,也就是迎来送往了”,意思就是如果我不能长远的考虑,就会陷入“毁誉、得失、私欲”的牢笼之中难以自拔,举一个例子,例如书友对我信任,报名打卡的人多,那么我所应该远虑的是自己的成长,在为大家认真服务,搭建平台中,抓住机会锻炼自己。

8、或者直播又从五百多人掉到二百多,大家可能并不是不信任我(人数本来就有起有伏,视为常理),那么我也不会因为这种减少而产生难以逃脱的得失感,因为我所虑者只有成长,只是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传统文化输出者而已。

9、综上所述,远虑就是基于良知生出的立柱,可以让自己的心做到“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秋色浓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