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成语的由来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名叫重耳。在公元前655年被赶出晋国。
“退避三舍”成语的由来重耳带着赵衰,狐偃等一帮谋士武将,退避于外祖家狄人那里。住了十二年,还是不敢回国,只得在各国之间奔走流浪。大约在公元前638年,重耳十分狼狈的来到楚国。
“退避三舍”成语的由来楚国是南方一大国,国君楚成王意识到,要向北发展,就要和晋国取得谅解。这引起了他对重耳的特别重视,破格以国君的礼节,款待这位亡命的晋国公子。
“退避三舍”成语的由来一次,楚成王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重耳。席间他对重耳说道:“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当上国君以后,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很恭敬的答道:“美女和玉帛等物,君王你有的是。珍奇的鸟羽,名贵的象牙、犀皮,就产在你的土地上。流到我们晋国来的,不过是君王你剩下的部分。我不知道拿什么来报答你才好。”重耳婉言拒绝。楚成王当然不满足,就再问道:“就像你说的那样吧,不过多少总得给我一点报答吧。”重耳稍一停顿,就说到:如果托君王的福,能返回晋国当上国君,有朝一日两国不幸发生战争,我将退避三舍,以报答君王今日的盛情。”(古时候军队一日行三十里而住宿,叫一舍,三舍就是三天行军的路程,即九十里。)这就是成“退避三舍”的由来。
“退避三舍”成语的由来公元前637年,重耳在秦国重兵的支持下,趁着晋惠公死后晋国的混乱,当上了国君,叫晋文公。
“退避三舍”成语的由来晋文公当国君的时候,楚国的势力已达黄河流域。有代替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势。晋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内部已经统一,国土也扩大了不少,国力逐渐强大。晋文公当政后,更是加紧发展生产,整顿政治,训练军队,成了北方的一大强国。新兴起的晋国,只有向南发展才能获得霸业。这就必然与北进的楚国发生冲突。两国的战争已不可避免。
“退避三舍”成语的由来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的军队终于在曹国相遇。以实力而论,楚强晋弱。晋文公表面上说是为了实现“退避三舍”的诺言,其实是避开楚军的锋锐。晋军主动从曹退到卫国境内的城濮。楚国的主将子玉是一个十分骄横的人物,晋军后退,别的将领都主张楚也撤军,他坚持不干,并命令楚军一直紧追到城濮,靠山扎下营寨。他以十分轻蔑的口气,首先向晋文公下了一道战书,写道:“我愿与君王的部下在这里游戏一番。”晋文公派人回答到:“楚王的恩德,我军不敢忘记,哪敢与楚军交战呢?因此才退到这里来。既然还不肯罢休,就请你们准备好战车,整顿好队伍,明天早上相见吧!”这样春秋时期有名的城濮之战就爆发了。
交战开始,晋军用诱敌深入,迂回抄袭的战术打败了楚军。从此楚国北进的打算受阻,逐渐向南退缩。晋文公的霸业就此确定了下来。而晋楚城濮之战的故事也就成了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积极的防御战,打败进攻强敌的一个著名战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我们:baijiahao@baidu.com
百家号独家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