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包容心
年末,庶务少了一些,脑子里想的东西便多了起来。
环顾周遭,尤其是在网络掩护的环境下,大家的戾气越发地重,从互相贴标签,到互相扣帽子,今后还会发生什么,真不好说。所谓标签也好,帽子也罢,都是甄别“敌我”的一种手段,看上去有种难以名状的“美感”,“1450”“50万”“美分”“小粉红”“乌粉”“俄粉”……声明一下,我讨厌“小粉红”。
总之,这种相互“攻伐”的态势,让人很不舒服。因为无法去探讨问题、分析问题,只要提出相左观点,那基本上大部分人体内的ETC基因就启动了——“抬杠”。事情最终都会在老祖宗的言论上找到答案。先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鉴定出大家都是小人,然后“小人常戚戚”,阐明了小人的惯常技术手段,再然后,小人需要借助彼此的力量,既然“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那么小人就可以结党了,最终,党同伐异。
在记述这段想法的时候,忽然又想到了容易令一些人破防的邻居——日本。日本NHK电视台每年都会拍一部大河剧,也就是我们认为的历史剧。既然是历史题材,那么大多取材肯定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日本历史上最精彩的两个时期,一个是“战国”,一个是“幕末”,便经常登上荧屏。以我们的眼光来看,历史剧要有正邪对立、忠奸对立,日本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大河剧有时会从不同阵营的角度来拍,比如《龙马传》和《新选组》。
我们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训练下成长的,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要看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贡献的。坂本龙马这个人推动了日本走向近代文明,最后被保守派暗杀,是代表进步的正面人物。而新选组则是德川幕府末期,当时政府用来对抗维新人士的暴力组织,手里面人命好几条,是代表保守、落后、残忍的反面形象。
但是《新选组》电视剧里却是以一个很“克制”的立场去讲述了那段历史,当时的组员或许就如剧中展示的那样,有理想、有抱负,热爱自己的国家与传统,把维新派当作敌人、叛徒,拿了盎撒人票子的卖国贼……
其实,在历史进程这个宏观叙事环境中,每个人作为个体,都是不值一提的。每个人童年时都做过一个同样的白日梦,内容千差万别,核心只有一个——老子是绝对主角。这个主角心态在日后的成长、学习过程中会逐步强化,最终借助互联网这块纱帘,成功地释放在一个有一个的“热搜”上。反正骂不死人,骂死人的话,别人也骂了。
这归根结底是跟所受的教育有关,但是又不能把“教育”一棒子打死。在此,只探讨技术问题。我们在提到教育时,往往会想到韩愈的话,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或许更注重解惑,所以多年以来,大家并没有形成探讨问题的习惯。教育家杜威认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的是引导的角色。只是,基于我们这儿的实际情况——很难。
至此,结论是我们没有培育包容习惯的“土壤”,现在戾气的爆发是科技进步的加持。不管你是什么颜色,总会有一支适合你的“新选组”在磨刀霍霍,为何还不落刀?时候未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