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路设计色彩及色彩学设计青年

关于设计那档子事儿,你知道吗?

2016-06-12  本文已影响60人  尖荷

在1978年12月18日,中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可以是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时刻,于是有了近四十年的翻天覆地变化,在世界史上就是一个奇迹,而我们的设计行业,就是跟随着这个步伐起步的。

没错这真的是一个奇迹,我们回头看看,我们小时候吃的是什么?

用的又是什么?现在很多80后不是都喜欢回忆小时候么?(这算不算是年纪渐渐大了都会这样做啊?)这些回顾小时候的帖子、微信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但是我们可以用数字量化一下,我们用上一个朝代的盛世经济拿出来对比一下,陈志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曾经计算过一个数字,距离我们现在最近的朝代清朝,它的代表年代应该是著名的乾隆盛世,经过计算,当年乾隆年的中国一年的GDP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这够牛叉吧?折合人民币大概是十几亿元左右。

但是,看看我们现在,光是华为公司,去年它发布了经毕马威审计的2014年年报:全球销售收入2882亿元(465亿美元)。仅仅只是我们中国一家公司!这样的文字表达,应该能看得很清楚,感谢邓爷爷。

1985年到1990年的时代

那时候,全国的企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压根谁也不知道设计是个什么东西,大量的外企品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例如我们第一次喝着像“药水”一样的可乐,几个小孩需要靠凑钱买一瓶,一人只能喝一口,结果喝完了,谁都说不上来好喝还是不好喝。

当时,那些国外的大公司进驻进来之后,每个公司都有一本像摸像样的vi手册,而我们的企业还处于萌芽的阶段,因为我们当时的咨询相当封闭,甚至很多时候还要用发电报来进行沟通,绝大多数的人对外面的世界更是一无所知。他们看到vi手册这个从来没见过的东西,眼睛都发亮了!

很多人觉得:“我们公司也要有这个!”好像有了这个就代表公司的品牌从此就树立了,真的是哪么回事么?

于是,一大帮人开始学vi设计,因为会vi,那就可以叫上价格,而且那年代根本没有网络,所以,行内几乎也没有价格参考,要多少,都随便开价,没有一个标准。因此,设计公司,小作坊,在北上广深如雨后春笋搬出现。

有很多人会问,咱们中国难道就没有老一辈的艺术设计师了么?那个年代不是没有,而是老一辈工艺美术家他们并不懂操作电脑,所以,也就让很多人获得了机会。

如果那些老艺术家会操作电脑,自然这帮人就丢掉饭碗了。所以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遇到时代变迁,人就要进行结构性的转型,不然会被时代所遗弃,这个问题很现实,也很残酷。

这个年代我们可以定义为vi设计横行的年代,会软件,会点印刷,你就能开公司,就是如此不讲理。

我们一直等到90年代的中下时期,才开始有媒体设计这类科班的出现,所以,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和现实需求总是存在时差。

就在去年,我还看到很多学院的毕业设计还是以vi设计做命题,殊不知这样的主题现在已经早早的不再具备竞争力,学校里学的东西确实很难跟得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所以,很多同学毕业的时候发现找工作比较难,其实说白了,就是目前学校教的知识,对于应付这个社会竞争需求,不得不说是杯水车薪。

在那个年代,人们对认知还是比较单纯的,仿佛对电视叫卖的东西都有一种信任,而且,我们当时能选择的电视台,能选择的广播,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不像现在几千个台可以选择,那时候的人们主意力基本都在这几个电视台上面,只要你肯在上面打广告,肯砸钱去叫卖,加上长期物质匮乏,货根本就不愁销量。

也涌现了很多我们现在还记得的电视广告大牌,例如爱多vcd,太阳神口服液,力士香皂,海飞丝等等!都是那个时候开始的,相信很多同学闭上眼睛就能想起那时候的广告。

有同学会说,这跑题了吧?和设计有联系么?

有,这个年代是媒体广告设计横行的年代啊,这不就是4a公司的拿手好戏么?

这个年代的末期,高校、中专终于开启了设计这行专业,也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用电脑的设计系学生。

2000年-2005年的年代

这个年代,仿佛品牌策略成为一个卖点,几乎一夜之间,很多公司都改名为某某某品牌策略公司,其实,大多数公司都是不理解什么是品牌战略的,充其量只是把当年的vi设计又搬出来,做个不是特通顺的PPT,就套上了个品牌策略的名头。

我们可以翻看那年代的vi设计,有能力的设计公司并不多,更多的小设计公司,大多都是用一套模版延展出一大堆的复制品,有良心一些的就去搬国外的板式设计,没什么良心的就用一套邮政VI作为蓝本,近亲繁殖一大堆侏儒一样的设计,就仿佛做豆腐,仔细一看,根本都是同一套板子刻出来的,涌现来很多流水线生产的品牌公司,同时,也倒下来很多设计公司。

这个时候企业管理层已经比较聪明了,不再盲目以为一套logo就可以拯救项目,而是考虑到深度分销,终端形象、终端促销的问题。而伴随这些成长起来的自然就是活动策略类公司,各种展览展示,舞台搭建等落地性设计的兴起。

这年代也可以认为是营销崛起的年代,叶茂中老师这些人才就在这个年代崛起。

2005年-2010

因为互联网的普及,传统设计界和印刷业开始萎缩,然后重头戏要来了,没错,就是我们的地产业崛起了,2000年之前,大家都没有房地产概念,2000年后,你懂的。

所以涌现了地产项目包月设计,也成就了不少地产设计公司,更救了不少已经岌岌可危的设计公司,其中也包括一些来自台湾、香港的设计公司。

不过真的有创新、创意能力的来来回回也就哪么几家,牛人还是那几个,绝大多的地产设计公司,也是包着一大堆香港地产年鉴,一顿抄,抄完改个名字就题案,反正不是中国的年鉴,谁知道你是哪里出处呢!

猛一看,还真的很高大上! 当中最有名的案例,要数墨尔本市徽被多次抄袭吧?光房地产公司抄袭的就占了n个,不过这种抄袭的设计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因为这种抄袭的logo只能从从楼盘开盘活到售罄,楼房卖光了,这种logo也就寿终了,要是这个小区异常火爆,那么,这logo它都活不过两个月,所以原作者也懒得追究了,还没等起诉呢,人家的logo就已经不再用了。

很多设计师因为盗用到人家的东西没被追究,还赚到了钱,还有点沾沾自喜,其实什么都没学会,只懂得照搬,最终害苦的还是设计师。

2010-2015

数码时代,家家户户都有wifi,家家户户都有电脑,每个人的主意力已经从电视转移到了平板、手机、电脑上,自然也养活了很多这方面的设计师。

随着互联网公司的崛起,人才的缺乏,几乎一半以上的设计师都跑去转型做ui设计,造就了ui设计的大火大热,但是随机而来的也是大量的空壳互联网公司开始资金链断流,所以,ui设计也从火爆,一个刚刚毕业的小孩,没经过一点历练,也没一点基础,对商业设计一无所知,何德何能就能要到一万多的工资呢?

如此急功近利的现象,对刚刚出茅庐的年轻人就让其内心膨胀,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明显也是不合理的!

后来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始倒闭,让一切渐渐开始回归到理性。也听说了不少前一阵还牛哄哄的UI设计师,现在居然为找工作而苦恼,拿不到比之前高的薪酬还不愿意干。

真的能获得一席之地的,归根到底,还是基本功扎实和对市场有所了解的那些同学,所以,我个人感觉就是,不要管这世道多浮躁,你只要内心安静,踏踏实实做好你的一招一式,一切都会有的。天底下从来就没有怀才不遇,当你觉得你自己怀才不遇,请照一下镜子,从头到尾好好的审视一下自己,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

好了,《设计那档子事儿》第一回的分享就这些,先简单说一下我们近代设计的历史,因为我们的历史上有断层,真正的商业设计都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相比国外过百年历史的商业设计,它很年轻,非常年轻,正是这种年轻,它给了我们很多的机会,无限的可能,谢谢大家,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为什么说做设计非要戴着枷锁跳舞?为什么艺术并不等于设计?为什么设计这行业被人说为苦逼?为什么设计师就非得加班不可? 《设计那档子事》下一集:和大家聊 (也说商业设计与艺术设计)

下面有些朋友提了几个问题,我思考了一下,给予了一些回答,我的不一定是对的,但是希望能给这些朋友作为一个参考。

NO.1 (树袋熊)

互联网视觉设计(物流方向),如何做出超强视觉冲击力及体现出高逼格产品气质…

答:设计的目的不是比谁的逼格高,谁的逼格低,客户掏钱让你做设计的目的是针对市场创作,做设计不能一味的追求逼格,而是对症下药,什么设计它针对的是什么人群,他适合什么样的气质?

为什么那么多设计师做设计总是要改稿,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根本就没实际解决客户的难处,只顾着自己刷画面效果,而忽略了市场需求。只根据市场选择最合适的风格,而不要一直追寻高逼格。

NO.2 (林子)

如何让自己时刻保持创意的灵感?

答:只要做设计的人就肯定会跟创意和灵感挂钩,其实,我感觉设计不是喝了二两小酒后,微醺感觉时的头脑风暴,而是针对市场定位做出合理的判断,从而进行一个合理范围的创作。如果你是客户,设计师拿了你的钱,他天天跟你谈头脑风暴,谈大创意,你觉得靠谱么?

一切创意行为都根据战略规划而生!所以你要保持合理的创意,请先从理解你项目的市场战略入手,理解透彻了,你才知道项目需要怎么样的创意设计,怎样的是合理的,怎样的是过火了。当然,如果你才刚刚开始学,那么请你先积累一下人家成功的案例,看看人家在做一个创意的时候,是怎样一个思考过程。

NO.3 (未文末武)

关于今晚的课程的提问。设计师起步,是小公司自己一个人做设计,还是去大公司做个助手好?

答:我们先来看看小公司和大公司的区别。

小公司的缺点无非就是工作流程不太规范,而且接的单子往往感觉逼格都不是那么的高,说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对小公司嗤之以鼻,但是小公司的特点就是,你能完全了解公司的流程,从财务、运营、税务、还有各个部门的工作衔接,完全可以学到很多设计以外的东西,这些有利于你将来开工作室,开公司。

大公司的优点就更多了,大单子,大设计总监,知名项目,优秀的福利和环境等等!但是门槛也高一些,因为大公司他就算选实习生,也是要一些基本功特别好,他们认为特别能塑造的人。但是大公司分工特别的细,你如果只负责一个方向的工作,那么其他部门的,你可能根本涉及不到,更不要说一些管理和运营上的事~!

以后想自己开个公司还得把这些知识一步步学起。

中国公司寿命只有2.8年,所以,能活下来的公司,他都有他的优点,有他的长处,而不是一无是处,只是他们擅长的领域不同而已,两者都值得我们尊重,至于去哪儿?看你对自己的定位。

NO.4 (豆父)

在中国大街上、学校里看到的宣传海报感觉普遍都比较low,因为中国设计行业也良莠不齐,普通民众对设计理解不多,感觉市场很多时候被“不咋样”的设计师玩坏了。请问老师怎么评价中国商业设计的整体感觉?

答: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高速公路上有两块广告牌子,一块是宝马的广告,只露出个标志,连广告语都没打,但是逼格非常的高! 另一块,是某促销活动,红底大白字,上面只写了全场一折,和一个大电话号码,几乎俗到爆了。

我们从设计师的角度,都会更喜欢宝马的广告,但是你没发现,其实那个红底白字的广告其实也是合理的,因为两者针对的人群是不一样的,但是目的都一样,都是卖货!试问那个全场一折的广告,做成宝马那样,还有人去么?这个十几万的广告投放失败,费用谁来承担?设计师么?

很多人总怀疑大众审美,其实大众是有审美观的,例如中国的西藏、法国的巴黎、日本的奈良等等,这些都是公认的大众审美啊!可见,大家对设计的审美其实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么的差。

让我们对大众审美保持一种虔诚的态度吧!

设计并不是那么高冷的,它应该是为市场而生,合理的对症下药,合理的排兵布阵,而不是为了一味追求艺术效果,这如果一味追求视觉上的享受,反而会容易让客户血本无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