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梦园心灵之音部落之城

乞讨的原本意义,如今已经变味

2018-06-26  本文已影响2375人  军中曙光

乞讨的原本意义,如今已经变味

01.乞讨的历史

乞讨的人,一般亦称“乞丐”、“乞儿”、“乞棍”、“ 乞婆”、“要饭的”和“叫花子”等,是指以乞讨求食为生的一个特殊群体。

在古代的诗词文章中,大家常常看到有关乞讨人员的悲惨描述;在近现代的武侠小说里,也多有丐帮的组织介绍。如《射雕英雄传》里的洪七公等人,更是耳熟能详。

在真实的历史中,乞丐的确有一套自己的严密组织。只不过他们的组织,并不是全国性的,而是以某个地方、某个片区来划分的。所以乞讨这一行业自古有之,并且它的行业祖师还真是一位鼎鼎有名的人——伍子胥。

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因父亲被诬“谋反”,全家人被楚平王杀害,独有自己外出打猎逃过大难。伍子胥走投无路,欲过昭关到吴国去,可此时的城门和路口,处处张贴着他的画像,悬赏缉拿。

面对这种情况,伍子胥又急又愁,一夜之间须发全白了,结果蒙混过关,来到吴国都城苏州。这时的他已经身无分文,只好吹奏随身携带的长箫,借以乞讨生活。

在乞讨中,伍子胥恰遇吴国公子姬光,对方见他相貌不凡、口才出众,于是领进宫中委以重任。后姬光继位为王,由伍子胥带兵打败楚国,并鞭尸楚平王报了大仇。

因为伍子胥有过这样的行乞经历,所以后来的乞讨人员,都尊称他为行业的祖师爷。

人类的高级,在于具有独立的思想、灵魂和尊严 ,相信多数人若非万不得已,他们是不愿低下高贵的头颅或不屑于去过乞讨的生活!然而世事无常,人们会因为一些不可抗力所导致的基本生存条件的丧失而走上乞讨之路,如流行疾病、战争、干旱和洪涝灾害等天灾——这是人类乞讨最初的出发状态和原型!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一类型的乞讨者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的生存需要,即吃饱穿暖,不至于被饿死冻死。一旦这种基本的生存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他们一般就会放弃乞讨走向新的生存方式。

后来的乞讨,除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前提外,又增加了一种职业类型。职业型主要指在不依靠乞讨就能满足其生存需要的条件下,而选择乞讨来作为其追求利益、满足生活需要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类型的乞讨者,如果放弃乞讨照样可以生存下来,但他们不再把乞讨仅仅作为生存方式,而是作为了生活方式。

乞讨的原本意义,如今已经变味

02.建国后的乞讨变化

建国后,党和政府肃清了历史遗留的两大顽疾——妓院和大烟馆。当然,曾经大批的乞讨人员、无业人员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基本算是短期遏制并杜绝了乞讨的行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党和政府的这种有力举措,开辟了人类历史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底子很薄,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依然艰难,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乞讨为生的人员却是基本为零。直至国家和人民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至1961年)、1954年和1969年的特大洪水灾害的困难时期,乞讨人员的数量和规模仍是得到了较好控制。

时至1976年,河北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党、国家、军队和人民全力救灾重建,虽说当时灾难深重,但也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乞讨行为!所有这一切,要归功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广大人民对党和国家的高度信任、对国家领导人的极力尊崇!

其实,从建国初期到八十年代以前,乞讨人员较少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所谓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大集体的出工管理制度。记得当时的外出人员,必须持有当地政府开出的介绍信,方能离乡外出,否则会有不少的麻烦存在。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流动人口迅猛增加,于是参与乞讨的人员也是得到了快速增长。因为自己喜欢看些闲书,所以我对此事有着以下两点印象:一是从八十年代后期,在比较富裕的北上广,相继涌现了大批以乞讨为职业的人,并且有着不错的收益。二是看过一篇报道,讲述在北方的某个工业城市,一夜之间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外来乞讨人员,他们成群结队、拖家带口而来…

现在的行乞人员,在街头巷尾屡见不鲜,不知大家观看之后作何感想,反正我心里的滋味有些复杂。

乞讨的原本意义,如今已经变味

03.身边的乞丐故事

我小的时候生长于农村,也是零星见到过行乞的人员,他们年龄虽然参差不齐,但皆是衣裳破旧、神情谦恭,往往是一手持竹棍,一手拿饭碗,肩上也或有前后都是口袋的布搭子。当时的大家都很拮据,基本是没有银钱给予的,多是一些剩饭剩菜,而最好的给予:可能就是一小把白米了。

下面说说在我身边的几个小故事——

老和尚

老和尚其实并非真的和尚,而是大家给他的一个外号罢了。他住在今天的卅铺境内,曾是一位孤寡的老人。

听说此人心地善良、品行很好,还经常热心帮助与人,所以在当地甚有名气,并有着不错的口碑。

老和尚在八十年代初期,由于年龄过大不能继续参与田地劳作,于是选择了行乞的生活。好在对方人品不错,也得到了众多好心人的接济。

九十年代初期,老和尚病逝。相传在他死后的棉袄里,棉絮已经被掏空,却全是当时面值最大的十元钞票,足足上万元。

倪和尚

倪和尚是王集人,当然也不是真的和尚,也仅是周围人给他的一个外号而已。

说起此人却是有些意思,听说他以前是区政府的通信员,有着一份较为体面和稳定的工作,然而他却惰性极强,硬是丢掉铁饭碗而走上了行乞的生活。

1992年前后,我在王集上班,与倪和尚有过几次接触。只见他约有四五十岁年纪,中等身材而皮肤黝黑,见人总是一副笑嘻嘻的模样。周围的同事介绍说:“此人无妻无儿无女,常年住在一个废弃的土窑里,但他不偷不抢,品行尚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太懒!”

倪和尚在当地小有名气,大家对他非但不讨厌,相反还有些喜欢。因为他整天嘻嘻哈哈的,任凭你是说他、骂他,他都不恼!你若开心,他陪你插科打诨;你若不高兴或不理他,他则掉头就走人。

周围的人喜欢拿倪和尚开心,他也是极力配合,尤其是人多的时候,他的出现总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譬如在喜庆的日子里,大家拿他开涮、抽烟、喝酒,反正他在哪里、哪里就特别热闹…

倪和尚与周围人的走动,比一般的走亲戚还要频繁,好在他能给大家带来欢乐,所以在吃喝的时候大家自然不会忘记他。

如今离开王集好多年,不知现在的倪和尚怎么样了?但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我却真的无法给予合理的评价。

镇里的老领导

2000年前后的一天,有位朋友前往宿松的一个山区,去参加一位亲戚的孩子婚礼。

朋友归来后,颇为神秘地告诉我:“我在婚礼的当天,竟然碰到了一位从前的副镇长。”

要说百里之外见到一位老熟人,倒也不算稀奇,朋友见我无所谓的神色,他低语道:“你知道那位副镇长在干什么吗?是在讨饭!而且他在发现我以后,便悄悄地溜走了。”

原来这位老领导退休之后,看到周围有人通过乞讨而发财,于是他远离家乡,也加入了乞讨的行列。听闻这个消息,我不禁有些无语…

乞讨的原本意义,如今已经变味

04.乞丐的前世今生

过去的乞讨是为生存和困难的环境所迫,然而在今天,这种固有意义上的乞讨人员已大大减少,却多是以谋利为目的的职业乞讨行为。即他们将乞讨当作维持长期稳定基本生活的一种方式,追求物质利益和生活目标的一种手段。

因为乞讨的终极目的产生了变化,所以其实质性的内容也就发生了改变。以前的乞讨多为生存与保暖,所以给予的多是食物和衣裳,如今的乞讨职业化,却是直接奔着金钱货币了!

在大家的身边,有着形形色色的乞讨者:

有的确实因为肢体残障,失去了劳动能力;

有的家庭破败、贫病交加、完全失去生活依靠的人;

有的是孤苦弃儿,鳏寡无依,只得靠人施舍赖以为生者;

有的变相卖艺,或是带有其它的幌子与由头,如送财神、装扮成和尚尼姑、或持有所谓的聋哑证明、或重大家庭成员的意外遭遇和不幸等等。

现今乞讨成为一种职业,以及其中的种种怪相令人叹为观止。据说他们就如正常的上班一样,而且收入不菲,有的甚至拥有豪车或多处房产,其生活水平要远远高于全国的人均标准!

更有可乐的传闻,现在的乞讨人员可以根据施舍者的数目而予以找零,同时他们拥有微信和支付宝,施舍者可以通过扫码,即可完成支付功能。

乞讨的原本意义,如今已经变味

05.后记

对于乞讨这种现象,我不愿无端加以指责,因为任何人都有尊严,而乞丐做为一个人,自然也是有着自己的尊严!

其实有一种现象,令人不能容忍:就是有些人利用大众的同情心里,伤及自身和儿童;从而形成黑色的利益链,干着违反道德、良知和违法的勾当!

记得曾见过一篇报道,有一位乡村男孩外出打工,却不慎被具有黑社会的组织盯上,后被砍断双臂、打断双腿,并一直在该组织的严密监视下,沦为赚钱机器。另有一对青年男女出国旅游,在宾馆内因为二人发生争执,女孩负气出走而导致失踪;多年以后,其男友在香港某娱乐场所发现:在一个巨大的铁笼内,有一个无手无足无舌的女性异类,竟是当年失踪的女友!无论如何这两种情况,都是违背法律法规和伦理,实在令人发指!

最后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详细建立残疾人的档案,并予以国家的、社会的、全方位的关爱和支持!

同时,提倡大家多以食物和其它必需品来代替金钱来施舍,建议大家去关心身边具体的人与事;而对于那些不知根底的慈善,请适当予以观察,保持一份必要的警惕,好让自己的善良和爱心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与传承!

乞讨的原本意义,如今已经变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