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越剧百年
木棉/文
2018—3—20
也谈越剧百年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从1906年越剧诞生至今已有了百余年的历史。一个北方人谈越剧,这似乎看起来有些滑稽,但我对越剧的喜爱还缘于戏曲迷的母亲。
母亲出生在冀中平原的一个耕读之家,她的祖父是晚清秀才,由于家境富裕,他除了读书之外就是唱戏玩票,而且还带着儿子、孙子、孙女一起玩。母亲不仅自己能唱京戏,还熟知京剧的各种戏名,什么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代表剧目,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都能出口道来。后来,母亲又迷上了越剧,虽然不会唱,但是对越剧的曲目和各个流派都如数家珍!今年过年,利用春节假期,我去往浙东南旅游,来到越剧的发源地-—嵊州,追根溯源,探究越剧的历史和发展,也是替母亲圆了她的一个越剧梦。
嵊州,位于浙江中东部,四面环山,风景如画,一条河流穿城而过,当地人称之为——剡溪。到达嵊州时天已傍晚,在市区休息一夜,次日我们赶到越剧博物馆时,离闭馆时间仅差五分钟。因为是春节,工作人员也要过年休息,所以博物馆上午11点就闭馆了。
越剧,又被称为“绍兴戏”,是清朝咸丰年间,嵊县西乡马塘村一带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落地唱书”,最初均为半农半艺的男性,故称为男班。1906年3月27日,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落地唱书艺人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作舞台进行演出,这是越剧第一次登台演出,这一天被定为越剧诞生日。因为是在农村草台上演出,所以也称为草台班子。艺人登台演出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笃之声不断,故称为“的笃班”,或“小歌班”。
也谈越剧百年1923年,嵊县籍商人王金水回乡创办了第一个女子越剧班,招收13岁以下的女孩学戏,次年该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女子越剧唱腔清幽婉丽,优美动听,演出大获成功。随后女班蜂拥来沪,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最终女班取代了传统男班。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演员向兄弟剧种学习,对越剧进行了变革,从1925年至1932年的4年间,编演新剧目达400个。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和筱丹桂。
也谈越剧百年1942年,在袁雪芬倡导下,以话剧为榜样对越剧掀起了一场全面改革,创作了“弦下腔”,“尺调腔”,为越剧流派产生奠定了基础。编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的剧目。建立剧本制,废除了幕表制。女子越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45年5月,袁雪芬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遭到恶势力威胁和流氓抛粪。为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袁雪芬联合分散在四个剧团的十个名演员尹桂方、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筱丹桂、竺水招、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同台演出《山河恋》,轰动了上海,“越剧十姐妹”因此得名。
也谈越剧百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传统剧种更是焕发了青春。1950年4月,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剧院荟萃了越剧届一大批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人才。20世纪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作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情探》《追鱼》《春香砖》《碧玉簪》《孔雀东南飞》等。其中《梁祝》《红楼梦》被拍成电影,更是家喻户晓,越剧风靡了大江南北。
80年代是越剧的复兴期,浙江越剧届掀起小百花热潮,出现了一批年轻的后起之秀,并编排演出了《五女拜寿》《汉宫怨》《小刀会》《莫愁女》《沙漠王子》等一批新剧目。2006年3月,杭州举办越剧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正式拉开纪念越剧百年序幕。自1906年越剧诞生至20世纪末,据不完全统计,越剧上演的剧目有6千余个,流派达十三个之多。
也谈越剧百年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越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剧用更加开放的艺术观念和更加解放的的艺术思想,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越剧正以年轻的步伐迎接着新时代的到来。
2018/3/20于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