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红白玫瑰
~~~~ 月光 ~~~~
对于伊甸园,心中并没有非常具体的勾画。只是模糊的觉得静谧而美,是一片心之向往的圣地、一块需要用汗水浇灌的净土。如果静下心来,画面可能会在脑海呈现个大概。一大片的草地,将淡绿色的湖面团团围住。天空的倒影安静的飘在湖面上。一棵郁郁葱葱的老树下面是一间小草屋。阳光很明媚,但是由于交错的树木,洒下来的也不过是星星点点的阳光。不刺眼却温暖。我知道小草屋里面装着此生的使命,想象着自己走过去推开那木质低矮的门扉,却使不上劲,门扉仍然岿然不动。想象不出自己推开门扉的瞬间,可能是因为我仍然在迷茫,我的心还未曾真正与我的梦想相遇。所以,我无法想象屋里面该陈设哪些。
如果不是读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我可能不会去思考梦想的问题。现实生活可以消耗时间的事情太多:工作、健身、聚会.....这些事把时间撕扯成大大小小的碎片,然后像拼地图一样把它们镶嵌在我的人生地图上。生活里充满了多彩的诱惑,抵制不去了解和经历这些可爱的诱惑而专注于一种色彩,并一直保持兴趣和喜爱,是一件多么让人敬佩的事啊。
梦想,这个词总如月亮般梦幻而遥远。它不似手中的便士。手心沉甸甸的重量,金属的质感,甚至闻上去有一种铁锈夹杂汗臭的味道。思特里克兰德(《月亮与六便士》的男主人公)的人生告诉我们:梦想可以来的很突然。可能来自书中的一段话,可能一次新奇的旅行,可能一段幸福的梦境。梦想不在大小,它的意义不过是--怀揣此梦想度过余生,足以。曾记否,人生某个碎片反射出的,那为了梦想而挣扎的绚丽风景。
~~~~ 红白玫瑰 ~~~~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开篇有这么一段话:“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句话多少透着点无力反驳的悲哀。仿佛在揭露丘比特只是会耍弄箭的小屁孩,月老也只是个眼神不太好的老头儿。那些作家们笔下从一而终的爱情,搁在现实生活中,就显得有些弱不禁风了。
为了写作技巧以及赚的读者的共鸣,我大可以继续就红白玫瑰大肆抒发一下现实的爱情悲剧。我可以用近几年的离婚率作为我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用新闻和媒体报道丰富我的案例。甚至可以引导到婆媳关系这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上。
只可惜,我是个不够格的写手。也不懂得写作技巧。我想做的一直只是写自己想的。只要我仍然对爱情怀有憧憬,我就不会将读者引向那灰暗的境地。
《红玫瑰与白玫瑰》整本书基调都灰蒙蒙的。如被乌云遮住了太阳的天空。当我觉得可能结尾会下一场暴风雨时,乌云竟然奇迹般地散开了。我想爱情转入亲情的时候可能也是如此吧(没有过从爱情到亲情的经历,所以我也只能纸上谈兵,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论断了)。从貌似怎么使力都不够的爱情,转入清澈温婉的亲情。虽已不是玫瑰,但梅也不输淡雅之美。
~~~~ 后记 ~~~~
此文本意做读书笔记。写着写着,如脑洞大开,渐渐偏离正轨,文不达意,乱抒己见了。题目也是懒惰之余的产物。取之所读两本书的书名,胡乱拼凑充数,赚取作者眼球之举。(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和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因此,想在结尾,再给这两本经典“正名”。
两本书皆不长,而且故事饱满。闲暇之余都可阅读。然而,读完之后,心中空荡。有种心里缺了什么的烦闷感。而后,便像是欲从书中榨出些内容或者思想填充进空荡的心才肯作罢。
年轻的时候,对于经典总是避而远之。因为人物都太有个性,没有完美无缺的人,这样的故事无法映衬心中的理想社会。如今,年轻时阅读的“快书”(这些书大多一个套路),读完后基本就记不住内容了。然而,经典却不同。它们刻画出来的人物,活灵活现。主人公也会有无伤大雅的小毛病。那鲜活的人物,现实感的故事,是不知不觉刻印进心里的。所以,至今,我仍然记得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小仲马的茶花女。尽管已经过了十年之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