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一)

2019-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雨开Ame

写作目的

揭示哲学是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不是卓越的个人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揭示“哲学家既是果,又是因。可能是社会环境与政治制度的结果,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政治信仰的原因”的结论。

写作方法

将哲学家与他所处的社会背景相结合叙述,并略去一些微不足道的人或事,并且结合对哲学有影响的历史来辅助理解。

绪论

“哲学的”组成(或特征)

传统的宗教与伦理观念 + 称之为“科学的”研究。

罗素给出的“哲学”一词的含义

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前者是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东西,后者是一切确切的知识。

罗素的一些观点

为什么要研究哲学?

历史学家的角度
  1. 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就必须了解它的哲学;要了解它的哲学,我们自己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名哲学家。
  2. 人们生活的时代在决定他们的哲学起很大作用,而反过来,亦如此。
一个面临宇宙孤寂感的人的角度(我是这种)
  1. 对于生活中不确定的,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现象,我们若选择“神学”,就显得武断,对无知强说有知的狂妄。
  2. 所以我们需要哲学,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至为犹疑而困扰

哲学的大体上的历史发展阶段

  1. 始于古希腊,第一个伟大时期。
  2. 随着基督教兴起,罗马帝国衰亡,又再次淹没在神学之中。
  3. 11-14世纪,迎来完全在天主教会支配下的第二个伟大时期(除伟大的叛逆者——皇帝弗雷德里希二世外),这个时期以宗教改革为结束。
  4. 17世纪到今天(指罗素生活的时代),相较前两个时代,更受科学的支配。在这个时期的哲学家的眼里,世俗国家也比教会地位要高。

个人自由与社会团结

  1. 希腊时代,社会团结靠着城邦的忠诚而保证的,而个人自由却与城邦的不同而大有不同,在斯巴达很少,在雅典,除有时受迫害之外,公民获得不受国家限制的很大的自由

  2. 希腊被征服后,希腊传统的自由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更个人化的,更缺少社会性的自由。比如斯多葛学派:认为有德的生活是灵魂对上帝的关系,而非公民对国家的关系。为基督教铺平道路。是非政治性的。从亚历山大到君士坦丁的六个半世纪,社会团结不是靠着哲学,而是军队的强力来维持,而后是靠行政机构。这时希腊传统思想被剔除了理性的部分,而留下了宗教色彩浓重的部分。

  3. 基督教开始铺开,宗教忠贞应优越于政治忠贞的思想被保存下来。

  4. 野蛮人入侵欧洲,使文明中断六世纪,而此时希腊文明却在东拜占庭仍有残留。

  5. 黑暗时代(中世纪),宗教与政治的冲突体现在教皇与国王冲突上,教会逐渐占了上风。教会统治了教育,而国王虽拥有武力,却仍不敌教会。此时期哲学称为中古哲学。

  6.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教皇和皇帝同时失去自己的支配权,政治出现混乱,在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中有所叙述。

  7. (之后的讲述有些繁杂了,不太好总结)

哲学家的分类

分成两派:希望加强社会约束的人和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人。每一方都是部分正确的。

每一个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威胁:

  1. 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纪律而僵化。

  2. 一方面由于个人主义与个人独立性的增长而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造成解体或外来者的征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