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懂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段时间在学习华杉老师的课程《跟华杉学儒家思想》,对很多耳熟能详的儒家观点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什么是“忠”、“孝”,什么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是真正的“中庸”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华杉老师对于“怎样才算真正学会”的讲解。
所以,今天想结合我的一些感悟和大家聊一个有点深刻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懂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直接上答案,因为那些道理,我们一条也没有照做,没有知行合一。
我们慢慢聊。
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怎样才算学会了“孝”?
我们来看孔子是怎么定义“孝”的:
1. 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也就是说,你不用替父母做任何事,只要能做到除了生病以外不让父母为你操心,就是孝了。
2. 孔子的弟子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单纯的给钱,赡养父母并算不上孝,关键还要看你能不能做到“敬”,而敬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陪伴。那陪伴父母最难的是什么呢?是永远保持和颜悦色,不因为父母的唠叨而不耐烦,像对待刚处的对象一样关怀和包容。
3. 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所谓孝,就是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就是说,孝不光体现在和父母相处时候的礼数上,哪怕父母去世了,孝也要做到位,比如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葬礼和祭奠要遵守礼数,不能僭越,不能超规。
还有不少孔子对于“孝”的解释,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会发现,上面所讲到的“孝”的说法好像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针对不同的人讲的,不同的人面对的处境不一样,所以他要遵守的“孝”道也不一样。比如,孔子对孟武伯说孝就是除了生病不要让父母为你操心,是因为孟武伯老是生病,父母为此担忧不已,所以孟武伯只要做到其他事情都不让父母操心就算得上孝顺了;再比如,孔子对鲁国大夫孟懿子说孝就是哪怕父母去世了,也要按照符合礼数的方式来进行安葬和祭奠,这是因为当时鲁国上层人士在进行葬礼祭奠的时候老是会违背礼数,用国君的标准甚至周天子的标准,这种僭越对于作为大夫的孟懿子来说就是不孝。
听着很复杂,那当我们判断自己是否孝的时候,到底应该按照什么标准呢?
王阳明给了答案,按照“知行合一”的标准。你嘴上怎么说自己孝都没用,得看你的行动。孝敬父母这件事情,每个人的“孝”都不一样,只有你去做了才知道,你做了多少,就知道多少,这就是知行合一。
怎么理解?我举个例子。
比如说,如果我认可了孔子说的这几条关于孝的解释,那如何判断我是不是真的孝呢?得看我的行动。从小到大,在学习工作上基本上没有让父母操心,比较顺利,从这个点上来说,我是孝的,但是在适婚的年纪,我还没有结婚生子,父母渐渐为此担心,同时,未来可见的情况下,我应该很难一直陪在他们身边,尽管很多时候可以和父母好好说话,但是偶尔也会有着急不耐烦的时候,从这些点上来说,我又是不孝的。
所以按照知行合一的标准来说,只有当我做到了以上的几点,我才能说自己的是孝的,而目前不行。(当然,现在我们对于孝的理解和古人不一样,每个人的价值观也不同,所以此处的例子仅仅作为解释用。)
所以,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所谓道理,在没有做到真正知行合一的时候,那就算不是我们知道的道理,而如果每个道理都只是看看听听,那过不好这一生其实也很正常。
这让我想起了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里奥在《原则》说的,他相信自己的成功并非因为个人的特质,而是因为他从失败中学会了做人、做事的原则,大多数公司或者个人都可以运用他的这些原则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标,过好这一生。
所谓原则,其实就是我们学到的、认可的并决定践行的道理,也是能够让我们过好这一生的道理。
知道了只有知行合一才算真正懂得道理,那我们应该如何修炼知行合一的能力呢?
华杉老师给了两个建议:
第一,你要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不要扯谈。
我的理解是要做到,知言合一。
知行合一的修炼,从注意自己的语言开始。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话,不是为了真的体现我们的所想。这时候如果还非要说,那就是在扯谈。而扯谈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并不关心真假,只关心利益。
举个例子,在很多工作会议上,明明有些人和会议的议题没什么关系,甚至他对于议题是什么意思也没有搞懂,但是他偏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他的观点一旦亮出来,那就联系着他的面子、情绪,如果他是领导,那往往还联系着他的权势地位,这个观点就变成了他需要去维护的东西。于是,不同观点的两方甚至多方就容易陷入到为了守护自己的权势、面子而展开的论战当中,对于通过会议得出结论毫无帮助。我以前很容易犯这个错误,说话或者提建议的时候就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说出来的话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更多为了炫耀,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
所以,要想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训练自己自我反省的能力,在说话表达的时候不断审视自己真正明白的、内心真正认可的道理,并且只说这些道理,做到知言合一。
第二,切己体察、事上琢磨和切实笃行。
我的理解是要做到,言行合一。
如果一句话我们觉得很有道理,那就要将其放到自己的身上,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如果没有做到,那就要不停地去琢磨应该如何践行好它。我们往往急于将道理分享出去,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根本就不是按照这个道理去做的,甚至都没有想过要按照这个道理去做,言行不合一,知行就不能合一。
举个例子,我们都觉得早睡早起身体好很有道理,也无数次和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强调早睡早起身体好,但是有多少人自己是这么去做的呢?还是以我自己为例,每天我都要和家人强调一遍,晚上早点休息,有什么事情早上起早一点弄,这样对身体更好。但转头我自己却折腾到很晚才睡,早上要么起不来要么起来了精神很不好,然后等到晚上临睡前,继续给别人说早点休息对身体好,自己接着熬夜。
所以,道理你知道,甚至你都说的出来,但是你做不到甚至不去做,你过不好怎么能怪道理呢?
知言合一,言行合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最后分享几个华杉老师自己始终在坚持知行合一的道理,我准备自己认真的去践行,也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专注坚持,一生只做一件事;
日日不断,滴水穿石,不拔苗助长;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刻苦钻研,勤劳致富;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
听着都很简单对不对,不过别忘了我们说的,知言合一,言行合一,最终知行合一,你才算真的懂了这些道理。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边,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