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爆发后,人的选择为什么两极分化?
大规模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源爆发地武汉的民众,正在经历“封城”隔离时期。全国的医护人员都日夜奋战在一线,帮助大家一起度过难关。我们这些什么忙也帮不上的普通人,能做到就是一定要配合专业人员做好三步,才能更快彻底消灭这种传染性病毒一、找到病毒源切断源头(远离野生动物等传染源)、二、切断传播渠道(所有已感染和可能被感染人群做好隔离消毒、医治等措施)、三、做好自己和家人的安全防护(口罩,盐水漱口,勤洗手等)。
然而如此简单的道理,为何有些人还会不顾一切,带着病毒逃往其他城市?为何又有很多志愿者们能无畏生死毅然决然奔向第一线支援抗病毒前线呢?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时期,为什么人的行为和选择会这么不同?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极端情况下,为什么人的选择两极化?
我猜想这些选择离开疫区的人的逻辑可能是这样:
1、寻医问药:想为到最好的医护治疗,认为其他城市有更好的条件满足这些。其实最好的专家队伍都是冲在最前线的,其中两位经历过非典最前线、已是80多高龄的的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都毫不犹豫得在一线战斗着。今天也欣喜得得知已研制出了新药对抗这种病毒,请相信他们吧!
2、恐慌:以为“封城”就是别放弃,也许联想到了恐怖片中封城的恐怖场景,以为留下就有危险。
这让我想起社会行为学中的一个理论:社会流瀑效应(social cascade)——如果身边大多数人都相信一则谣言,那么当事人就很容易接收并相信同一个谣言。社交网络、朋友圈等的一阵发泄恐惧感的言论,以讹传讹,也许导致最后有的人选择逃跑而不是听从专家意见的可怕举动。
回看历史,每隔两百年左右,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似乎会经历一些大规模爆发的传染性疾病。传播面越广,病毒变异的几率也就越大,一旦变异,后果就严重了。所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先切断感染。这些专门的防治医院,隔离消毒防御措施和治疗经验一定是高于还未爆发的城市和地方的,所以何必舍近求远呢?
与之相反,那些最美的逆行者们,明知可能会被感染,还要主动支援一线抗病毒的队伍的人们,真的让我很感动也很震撼。他们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是高纬度价值观的驱使吧,力所能及的去拯救别人,实现自己的价值。
也许只是简单的一个信念:我可以,我必须。
自古以来,一直有着这样一些有神圣职责感和大爱精神的人,生生得扛起了整个人类生存的希望。
虽然是和平年代,战争依然可能时刻在我们身边爆发,对抗病毒的战争也是人类应对自然的战役之一。面临生死极端情况,要如何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是我们普通人都可以事先去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