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关于知识共享的思考
与本文无关,与每篇文章前的前缀有关。似乎最近写文都会以随笔开头,一来是因为实在不知道加什么前缀,随笔就像我电脑文件夹里的待归档存放文档。二来,平时工作养成的习惯就是,文件夹前除加以分类以外,习惯带一个1、2、3等的前缀。文件夹排列整齐之外,还能对文件夹的内容定个主次远近。
所以,写了这么写篇文章,都以随笔开头,说明我之文字,不如我之工作一样,具备系统化,都只是只言片语、零零散散的感悟或者牢骚。空了细细翻了一翻,就发现问题所在了,我读书了解新的知识不如学习我的专业知识那么虔诚,都只是浅尝辄止。
知识点,多未见宽与精,那些点点相离的知识,似乎知识为了填补我某段时间的知识恐慌一样,临危受命,似乎抓着那些我就能在掉进恐慌悬崖的时候,抓住一丝救命的稻草一样。待生活恢复往日,那种闲散的心态也便回到往日了。
所以写了这么些天,也对自己基本感兴趣的面儿有个大致的了解。所以,随笔的文章在通过我日后对文章的更新特点有个总结后,再进行精准分类,有助于我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而随笔里的文章将作为以后探索新的知识的触角。
好了,说了很多题外话,今天我要跟你分享一下我根据曾经看过的一本书之后,对于自由时间的思考。
1、被网络节省下来的抉择时间
话说,当今天下,网络大行其道,为当今社会带来的变化是十分巨大的。一键下单,你可以拥有吃穿住行。但是能让你放心网购的网站,能让你放心搭乘的拼车,大部分决策是与评分高低,口碑好坏来决定的。
现今的口碑,不如当年那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而当时的央视,就像现如今的流量明星李佳琦一样,高昂的广告费换取极大的信任。但如今李佳琦式的广告思维,不同于那时候单方面长久的口碑传播。
当时的信息基础夯实确实不假,但传递缓慢,传递路径过长,传递过程中受到的干扰也多,最终能不能真的反映商品的真实功效还有待商榷。而真正商品被客户获取,客户可能也只能在自己的朋友圈反映商品的好坏。这个商品的或好或坏的信息,在人海中的传播,就如一颗扔进大海的石头一样,虽能掀起那么几厘米的浪,几平方的波,但传递递减,商品当时怕口碑不好,但也没如今这么怕,因为你现在在网络商城说的每一句评论,点下发送的那一刻,你的意见会被这个商品的所有目标客户看到,作为是否购买产品的参考。
这个过程比以往的购物,询问临近的人,这件商品怎么样,来的更有效率,更能挑选出适合自己的商品。而网络没那么发达的当时,要想做到现在这样,那得做一份可能三五千甚至三五万人的目标客户口碑调查,消耗的时间,难以估量。
所以网络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减弱了商家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壁垒,让同类商家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而我们最终所得到的商品才是这件商品最应该拥有的价值。我们决策购买一个商品的时间大大变短,甚至节省了日常的不必要的逛街活动。网络替我们赚取了时间。
2、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个体精准化筛选,走知识共享才是出路。
对于日常的购物,网络上的自由评论可以让你比以往更了解商品,同样,选择一本书你也可以相近的看不同人的评论来决定,这本书是否是那本适合你的书。大量爱好阅读的人所组成的信息筛选网络可以为你挑选更适合你的图书。现在大火的讲书稿,就是那种专业的个人进行知识分享的例子,半小时将节省的是你三五天甚至更久的时间,而你该了解的知识也基本了解到了。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欢迎大家加入专题:岁月拾遗我们一起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