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孙子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朱允炆从朱元璋手中接掌的明朝,国家统一、政局安定,吏治比较清明,国家经济发展较快。但朱元璋所制定的《大明律》,朱允炆认为这种严刑峻法更适用于乱世,而非和平时代可以长久沿用。朱允炆理想的律法是“礼顺人情,齐民以刑,不若以礼”,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下诏“行宽政、赦有罪”,赦免所谓的“黜军”(即洪武年间因有罪而被黔面充军的军士)。
朱元璋为了维持和巩固朱家天下,不顾大臣们的忠谏,大封诸子。对自己的血亲,无条件的倚重信任,虽然有历代藩王之乱的前车之鉴,他却视而不见,固执地把他的孩子都封为亲王。史书记载朱元璋有21个儿子,都被封为亲王,拥有雄厚的兵力,以此防止帝国大权落入外姓人之手。
历代分封,会造成皇位之争及内乱。朱元璋做为一代开国皇帝、千古名君,不可能不明白其中道理。当时一个叫叶伯臣大臣冒死直谏。但朱元璋认为是离间他们骨肉,不但不听还将直谏大臣投入死牢。
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子孙时,就曾对藩王权力过大深感忧虑,担心诸王拥兵自重、多行不法,同黄子澄等人就此问题多有商讨。在一次与朱元璋谈话中朱允炆问道:“边境不安宁,有诸位藩王负责抵御边患,倘若这些藩王造成了动乱,谁能抵御他们呢?”面对这个问题,朱元璋沉默许久后,反问朱允炆打算如何处置,朱允炆回答:“以恩德怀柔他们,以礼制制约他们,如果不行就削夺他们的封地,还不行就废掉这个藩王本人,再不行就发兵征讨。”对此朱元璋也表示赞同。
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即位后,先是借起草与颁布朱元璋遗诏之便下令,不准诸王进京参加葬礼,只让他们在封国内哭祭。不久后又开始推动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和湘王。首先从朱棣同母弟周王朱橚开刀,先逮捕到京,后废为庶人全家发配云南。朱棣见周王被抓以后,于是挑选壮士为护卫,以“勾军”为名,广招“异人术士”。这时,齐王朱榑、代王朱桂等也相继被削,湘王朱柏甚至被迫自焚而死。随后,朝廷下令“今后诸王均不得节制文武官员”,更进一步限制诸王权力。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公开竖起反叛大旗,援引《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条文,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靖难。取消了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双方长达三年之久的以夺皇位为实质的军事对抗就此展开。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则随着一场大火不知所终。有人说自焚于大火,有人说逃出为僧。
1402年七月初一,朱棣正式登基,史称明太宗,以明年(1403年)为永乐元年,升封地北平为北京,改京师为南京,统一了明代南北两京之制。一切恢复太祖时旧制。“靖难之役”就此宣告结束。
(陪伴营2023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