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阳曲县“不二寺”

2022-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老的山羊

1979年到了单位,经常到忻州一带出差,来回路经大运路。那时,从南向北快到阳曲县城之前是一片庄稼地,每年夏季绿油油的谷子茁壮成长,秋天沉甸甸的谷穗丰收再望,就这样年复一年。到了1986年夏季,在靠县城的南边,大运路的东边,看着看着,成片的绿地中开辟出一片空地,看着看着,在那里立起了一座大殿,用夯土围起了一圈围墙,原来是新建了一所小庙。庙矗立在那里,我不以为然。2005年,只见围墙拆出了几个口子,看着看着,院内塔吊旋转,机器轰鸣,人头攒动。看着看着,在原来大殿的南边,又盖起一座更大的殿宇,干打垒的土围墙也改成砖砌墙,原来小庙扩建成庙宇了。有一次到阳曲县出差,回来的路上忽发奇想,顺道进去看看!遂驱车前往,门上书写着“不二寺”,但是门口横亘着栏杆。一打探,这里是国保单位,正在扩建维修,谢绝参观,只好悻悻然离开。何为“不二”?定是佛家语,一查,慧远大师《大乘义章》卷一云:“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寂妙理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此是以法的真实义而论,一切法真实平等,无有彼此之差别,故云“不二”。《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有言:“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凡能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者,谓之“入不二法门”。 寓意为佛教信徒由此门(寺)而入,就能达到不二境界。此庙取名“不二寺”,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

转眼间我退隐江湖了,与一帮子朋友定期自驾游,欣赏风光名胜、走访古迹遗址、探究历史故事,体验风土人情。转遍太原的周边,驶过了阳曲县差不多的大小村庄,2016年期间,两次前往“不二寺”,庙宇淹没在林立的高楼之中,很不好寻找了。更遗憾的是,每次大门紧闭。,频扣不应,终无机会参访。

前一段时间,与朋友小薛聊起屡访“不二寺”不得入之事,他轻松地说:与“不二寺”主持是熟人、朋友,有机会可以同前往。大喜。2022年5月29日,他要给主持代购的书籍,我们两家和他的其他朋友遂一同驱车前往。

主持万普法师是本地人,热情好客,熟知阳曲县的历史,风土人情。说起当地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如数家珍,聊起佛经禅道,深入浅出,滔滔不绝。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得以从容地观赏了“不二寺”。

该寺原址在县城北面的黄寨镇小直峪村,是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由于长期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被发现时仅剩下正殿和一砖塔孤单地立于农田中。鉴于原址保护困难较大,文物部门决定将“不二寺”整体搬迁到阳曲县城附近的新址。据说,最初的计划是以此为基础筹建县博物馆,种种原因,现在寺庙归宗教系统,由僧人法师管理着。

“不二寺”始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早于晋祠圣母殿67年。宋咸平六年(1003)重建,金明昌六年(1195)大修。后虽经元、明、清各代不同程度的维修,但依然保持了金元时代的风格,并继承了宋代的一些营造手法,成为太原市古建筑中的珍贵实例。

“不二寺”里重要的是金代遗作三圣殿。殿内大梁上(脊榑)还留存有三条墨笔题记,其一“大汉乾佑九年丙辰岁建造都维那宋会徐德”,其二为“宋咸平六年庚子岁重建”,其三是“大金明昌六年岁次乙卯八月十七日重建法堂记”。三条墨笔题记准确记录了“不二寺”的创建重修年代。金代建筑在太原很少见。

2005年以后,寺里又新建了宏伟的大雄宝殿,扩建了左右偏殿和耳房。

我着重观赏了三圣殿。

三圣殿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呈正方形,下承青石台基。单檐悬山顶,屋顶覆以素瓦,瓦条脊,卷尾吻,都是宋金风格。殿前檐带廊,檐柱四根,斗拱七朵,俗称“隐刻斗拱”,是杠杆原理的巧妙运用,也是早期史籍上记载的“扶壁拱”的实物例证,太原仅此一例。(这段是摘录:斗拱是中国高等级宗教建筑的特定标志。它的外檐用五铺作重拱出单抄单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拱出二抄,重拱计公造。又加一攒补间真昂,使檐部内外重量得到平衡,是杠杆原理的巧妙运用。在正心枋上雕出横拱二层,俗称“隐刻斗拱”,虚实结合,是早期史籍上记载的“扶壁拱”的实物例证,太原市仅此一例。殿内梁架为金代形制,驼峰托脚皆备。平梁上双层叉手,为他处所未见。这座建筑为研究宋金时代的古建筑提供了范例,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殿内现存有九尊彩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胁侍、二力士。这九尊彩塑的制作时间,各种资料介绍众说不一,有金代说,有明代说,万普法师持金代早期说。佛坛“一铺九像”的布局形制,应该是唐以后的标配组合。“不二寺”现存的碑刻资料中,仅有明洪武三年的《特建先师玘公大和尚灵骨塔铭》和清雍正乾隆年间碑文有记录提及。我个人综合佛坛组合样式及对造像特征的感觉,拙见似为元至正年所塑,明清有补塑重妆饰彩。

殿内东西山墙壁画共八十平方米,每壁画面分上、中、下三层,以云层既相分隔,又相互衔接,隐约还能看出切割拼接过的痕迹。

据介绍,东壁壁画的主体为“东方三圣”:药师佛居中,左右胁侍为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东墙壁画下层是佛的护卫神,分左右两组,每组六神,称“十二药叉大将”,依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内容而绘。

西壁壁画主体为“西方三圣”:主尊阿弥陀佛,左右为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描绘的是西方净土世界的景象。壁画下层绘有十六罗汉,分为两组,每组八尊(北侧八尊系清代补绘)。据万普法师介绍,画面的下方绘有一组《礼佛图》,表现了一位刚登基不久的皇帝礼佛的情景。

在右侧力士的身后,还残存有一片元代壁画,很珍贵。

院内有两通经幢,一通是元代,一同是明代,都有残损。

2006年5月25日,“不二寺”作为金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我觉得有点遗憾的是,当初应该把遗址上的那座塔一同拆迁过来配套。那座塔为“慧净祖师塔“,俗称”不二寺砖塔“,留在了小直峪村不二寺遗址,现在此塔也叫“小直峪砖塔”。

“不二寺”曾经是阳曲县著名的大丛林、名禅院。据寺内大明洪武三年石塔和元至元三十年等石碑记载,“不二寺”最辉煌的年代为元代。元至元三年(1266)前后,元世祖忽必烈钦授圣旨三次,该寺奉旨开演三学,使“不二寺”的佛教活动在周边寺庙中达到鼎盛。原寺庙除正殿外,还有乐楼、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僧房等建筑,“佛刹广数亩,人众稀少,榆枣荫翳”。与此同时,元世祖还钦授塑像、壁画,钦赐“不二禅寺”净公戒师之铭石碑一通,这个时期的“不二寺”已是一座规模宏大、佛教活动兴盛的寺庙。

遥想当年,为什么“不二寺”能够香火旺盛,成为当时的名刹?除了有大德高僧主持之外,原来“不二寺”旧址小直峪村所在,距离现在的古驿道,也就是当时的交通要道不远,每天商贾车辆,行人游客,络绎不绝,天时地利,成就了“不二寺”。

匆匆浏览完毕,时间已到正午时分,万普法师热情地留我们享用了一顿斋饭。

遗憾的是,此行虽然携带三脚架,准备认真拍摄,但是久不动用三脚架,关键的摇柄遗失了,不能用,只好使用“一把抓“,拍摄效果很不理想。还好有夫人也拍摄不少,可以借鉴。

此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