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13)家长情绪稳定很重要
前面我们学了要做内动力的加减法、找到教育着力点、中正地拎要点、拿捏好分寸感、正向反馈,很多家长觉得道理都懂了,可就是做不到。父母情绪的稳定性是前面这些方法成败的关键。
那都有什么因素影响了父母情绪都的稳定呢?
概括来说三点:
一、外界的干扰。
通常孩子刚出生时,父母的稳定性最高,只要不缺胳膊少腿,健健康康就心满意足。然而,没过多久,外界信息开始慢慢动摇这个初心。比如什么时候会翻身、什么时候会爬、什么时候会走、什么时候会说话、胆小了、没上早教班…忍不住一直和同龄的孩子对比。
等上学了,老师的反馈也让家长紧张:内向了,注意力不集中了,动作不协调了……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家长敏感的神经,再加上现在的教育资讯发达,育儿文章和书籍到处可见,任何一个父母都能看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常常被优秀的父母碾压,更焦虑了!
这些外界信息不仅干扰了家长的心绪,也让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水涨船高。所有的外界信息渐渐勾勒出一个完美小孩的样子:心态阳光、行为积极、学习优秀、才艺出众……再对比自家的孩子,难免灰心丧气、心有不甘。
二、孩子的表现带来的冲击。
因为心中已经有一个完美小孩的标准,于是孩子的表现就成了一个关键词,随时关注、比较。
三、父母内心固有的负面想法和感知方式。
如果把家长比做一台生物计算机,那么负面想法和感知方式意味着信息的输入就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信息加工全都靠不住。
比如一个孩子数学测验只有60分,有的家长看到这个分数就崩溃了,还有半年就要小升初考试了,这个成绩能追上来吗?如果考不到好的初中,那接下来也不会考到别的好学校,前景堪忧,教育失败…
我们模拟客观的父母,分析这位妈妈出现了哪些信息偏差。客观的父母看到这个分数的反应:60分,比平时低了20分,看看这次丢分主要错在什么地方,主要是两道大题没有审题,再结合孩子平时的学习态度也挺好,综合来看,孩子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审题上需要稍加注意。
从这个对比中可以看到,同样的表现,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反应。而负面的想法和负面的感知方式,制造了恐怖的想象,摧毁了家长的稳定性。
那怎么增强自己的情绪稳定性呢?
一、预测孩子的正常表现范围。
前面我们说了由于外界信息的干扰,我们心中会有一个完美小孩的样子,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方方面面都符合或者接近这个标准。而且会陷入自我论证:我只希望他回家先写作业,少玩游戏。这个要求对有的孩子来说很轻松,但对有的孩子却是高不可攀。面对自家的孩子,有针对性的预测出他的正常表现范围,相当于建立了一道防火墙,防止太多外界信息干扰,成全家长情绪的稳定性。
比如前面那个考60分的孩子,他的成绩在班里是中等偏下,加上妈妈的急躁性格对孩子的影响,我们预测这个孩子的正常表现范围:考试成绩大部分是中等,偶尔偏高或者偏低也有可能,但不是常态,不必担心。我们有了这样的预期,孩子偶尔的高分不会过度欢喜,偶尔的低分也不会过度伤心。
二、写情绪日记。
人在情绪激动时不适合做判断,也不适合做决定。这时候需要慢下来,而写情绪日记是很好的能够让自己慢下来的方式。书写时能让我们直接进入思考并整理自己的思绪,进入平静状态。
三、跟孩子精神同步。
每个家长都曾经是孩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脱离当年的体验太过久远,作为孩子的记忆渐行渐远,加上处境和现在的孩子也相去甚远,我们跟孩子不再同步。
如果给自己一个任务,像孩子一样每天去挣扎、困顿、挫败和自我攻击,当然还有些许的成就感,你就能达成和孩子的精神同步。这时候你会发现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其实挺难的,别的不说,光是减肥这件事,理论上每天管住嘴,迈开腿就可以完成,可是有几个人能完全做到呢?
学到这里我也深有体会,我老公,说孩子时头头是道,可是我让他少看一会短视频都做不到。所以我越来越心虚,觉得没资格对孩子提要求,做好自己,以身作则比什么都重要。
四、形成教育联盟。
许多家庭教育的责任都落在了妈妈一个人身上,这就陷入了孤军奋战,压力不断积累,特别容易崩溃。所以建议教育孩子的人主动联盟,比如可以适当依靠老人和伴侣,在情绪达到巅峰时可以暂时退出来,同时也可以找亲友或者朋友 ,关键时候可以出来调解一下。
我老公最近不是在家吗,要期末考试了,这几天都是他在辅导孩子写作业和锻炼身体,比如教骑自行车、打球等,我确实感觉轻松多了。同时我闭嘴了之后(不像以前一样揪着一点错误不放),发现爸爸还是挺有教育孩子的潜质的。
父母做到情绪稳定,哪怕什么也不做,至少可以保证一点就是不会破坏孩子的基础感觉。在此基础上,每做一点正向的努力,都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