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一绝 食荔枝 苏轼
2022-02-19 本文已影响0人
辰希星
从多数时候看待,能够决定情绪的重要因素中,心态要大于处境。心态与处境的关系大致可以认定为,客观可控但主观不情愿控制的是心态,客观不可控但主观想要控制的是处境。原因在于顺其自然的发泄情绪是本能,而用理智去约束才是反人类的设计。对于处境,外界的影响因素过多,个体想要对其改变存在难度,这时主观可控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一味的约束显然不是最优办法,那么至少暂时改变心态以接纳环境,随遇而安更像一种大智慧。
千年前的苏轼,洒脱豪迈的性格可以应对各种未知的折困,也确实在一生里都是逆境伴随,从诗中回到那时,看看他是如何将苦水唱成赞歌。
绍圣三年,苏轼被贬在惠州,这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朝被称为蛮荒之地,贬谪到此等同于流放,不过苏轼到任之后,首先产生兴趣的是关于岭南的风物,继而被长达百余公里的罗浮山吸引,他还从未感受到过,这罗浮山下的四季竟然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能吃到新鲜的,第一次吃荔枝就产生了喜爱之情。苏轼感叹,如果每天都能吃到三百颗荔枝,他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惠州一绝 食荔枝
宋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的这首《食荔枝》写于惠州,在此期间,他有多次关于荔枝的描写,由此可说,他对简单的荔枝爱得执着,且除此以外,他时常流连于风景,继而对岭南产生深深的热爱之情。晚年的苏轼,似乎很喜欢陶渊明,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写下和陶诗一百余首,仿佛在公告世人,从此要绝意仕途,归园田居,长做岭南人了。不过苏辙以及很多人并不相信他会真心归隐,因为从他所作诗词中,在恬淡的外表下总会透露出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苏轼的内心中,可以感受到岭南的好处,但对于朝廷又始终念念不忘,因此内心陷入出世与入世的两难境地,“不辞长作岭南人”可以说是一种表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