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道体、道统与道学等概念及其内部关系
——
我们通常的认识,朱熹是道统论说的正式建立者和道学的集大成者,其侧重应在学术,与本文所谓政治文化有何关联,何以政治文化能在朱熹的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大书特书?这里已经涉及三重关系,道体与道学,道体与道统,道学与道统。就我看来,之所以会有需要阐明这几重关系的必要的原因,就是要回答以上的问题。儒家文化之于政治文化的关系需要追溯与说明,简而言之,道统是儒学施于政治的传统,道学是保存道统核心精义发展的儒家文化,这两者的核心就是道体,内圣与外王的共同精神核心,这一重重关系也就是本文需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的确直指中心!!
此节解惑为其目的?解惑的首要就是要解决道体、道统与道学的关系,厘清其概念。
何谓“道体”?道体是一最为抽象的概念,它是从道学中抽取出来的最接近哲学尺度的概念。朱熹继承了儒家内圣外王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道体应属于内圣的范畴,它在道学体系里居于纲领位置,朱子在《中庸》里断定中就是对道体的描述,“允执厥中”,“中也者,天下大本也,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道体还有一个特性,即“卷之则退藏于密”,是“传授心法”,是“道统”之精义。
何谓“道学”,尤其是宋代儒学中的道学,它是从宋代儒学之中抽离的部分,而道体则是从这样的宋代的道学之中抽离的抽象概念。因而,这里的道学同儒学的关系重大,尤其是在宋代。朱熹认为孔子“不得其位”,故而唯有“继往圣,开来学”,所谓来学就是道学,因不在位自然不可继道统。孔子儒学的出现标志着内圣与外王的分裂,道学、道统这一概念一经朱子提出则标志着宋代儒家认为自己所继承的是孔子以下的道学而非上古圣王的道统,而这一认知深深影响和左右了宋代的政治文化,后文可见详解。
解惑的第二步就是要解决两宋时期道统、道学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朱子秉持“道尊于势”的观念。黄幹语:“道原于天,具与人心,著于事物,载于方策:明而行之,存乎其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生而道始行;孔子、孟子生而道始明。孔孟之道,周程张子继之;周程张子之道,文公朱先生又继之。此道统之传,历万世而可考也”。对于这段文字,余先生解释认为,行即所谓道统,明即所谓道学,统称为道统,则是彰显道尊于势,从而引出治统与道统这一对相持互足的概念,这样的解释倒是印证了余先生在后文中所判断的宋代儒士政治自觉,重建政治秩序的论调。
朱—黄道统论认为,“道统者,治统之所在”,也就是治统的合法性依附于道统,从许衡、杨维桢、刘宗周、二程均持此观念,并以此评价汉唐历史,左右宋元政治文化。朱熹与陈亮之间的“王霸之争”非常突出的显现了对这一观念的儒学之士的不同见解,道与势的关系如何影响君与臣的势力关系,朱子的意见是用道来范围势,持道批势,引势入道。朱子以上古道统约束规范后世骄君,以道学权威提高士大夫政治地位,这才是宋代理学政治走向的根本趋向。
解惑的第三步就是勾勒道体、道学、道统的历史发展脉络,以此凸显出朱熹及两宋理学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和力量。孔子以下道学的中心依然是治天下。在此,余先生为我们分析了朱子与陆九渊在道体、道学、道统方面的认识与主张的异同,帮助我们更明了宋代儒家在此的观念。其同有三,道体为治天下之大本;道体存于洪荒初辟之际,因而创建一个合乎道的人间秩序此为道统,因其源发固有不可质疑的绝对位置;道统与道体互为支援,没有道统的道体只是孔子以下的道学空言。其异则集中在道体的来源,陆认为它超越时空,来自血脉骨髓,朱子则认为它应格物致知步步上达于道体。道统来源于上古圣王,道学来源于孔子,如此,如何对待上古圣王与孔圣,就显示了政治文化的走向,如何认定道体的来源也就显示其治天下的基本倾向。
余先生抽丝剥茧、条分理晰、论据充足的阐述看得我眼花缭乱,希望以上能绘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