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追思,借纸传心 ——2021级开学考下水作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每年的清明与冬至,都是祭祀祖先的日子。相比于清明,春意滋润,万物复苏,冬至则显得萧条枯索。在老家习俗中,素有“清明挂纸挂一天,冬至挂纸挂一冬”的说法。挂纸,一系列祭祀活动的总称。
过去冬至挂纸,只是男丁的事。近年来,男女平等的思想贯彻得好。女孩子愿意去,也会带着一起走。中年父辈带着少年儿辈,跨越山川沟壑,在松柏交映的墓前焚烧纸钱,磕头跪拜。若爷爷辈还在世,去之前还得叮咛几句。生怕孩儿找不到地方,拜错了祖坟。
是的,去的前一天,最好要洗澡。所谓斋戒沐浴,洗神息欲。专门从纸马店买来的草纸和烛火,早早地安放好。有讲究的,会在去的前一天燃烛于厅堂,祝祷一番。自此之后,直到第二天出发,就不再说话了。老话说:祸从口出。不吉利的话,在这个时候不能出口。防着口无遮拦,说错说差,干脆闭口不说。
出发了,话得说了。谁说?父辈说。说给谁?说给逝去的祖先和尚年轻的儿孙辈。说什么?通常大家是走路去,各个祖先的墓地也分布在不同的山岭。在这番行走中,就给儿孙说哪一处是哪一位祖先,哪一位祖先又和另一处的祖先是什么关系。那一位祖先有什么事迹?这一位祖先的其他后代现在分布在何处?说话间,拨开枯草,走上坡道。见着池塘,避开荆棘。到了墓前,指着儿孙,向祖先介绍一二。若有谁没来,又要解释一下。
除了说话,还有除草。清明除草自不必说。生机勃发之时,不除草,日后这墓穴便难找到了。冬至除草同样必要。草枯黄,风摇曳。一点山火,万丈燎原。这活儿,最好是由儿孙辈动手。大点的挥舞锄头,挖草折树,争取蹚出条路来。小点的手动拔草,或者捡起落在墓前墓后的枯枝,丢到远处去。而父辈呢,则拿出粗糙、淡黄的刀纸,挂到墓穴上。左中右,各挂一缕。用石头压住,不令吹走。这时候,儿孙辈差不多也除完了草。父辈就在墓前点烛,烧纸、洒酒。当他们举起放着烛、纸、酒的篮子祝祷时,儿孙辈跪下磕头。父辈们念念有词,大抵是向祖先汇报孩子们的大致情况,请求祖先保佑。
一处完成,再往别处。山岭跋涉间,亦是一次体育锻炼。回到家中,讲究的人家会再在厅堂前烧一刀纸,念念有词。如此,才算是完成了整个冬至挂纸程序。
冬至,是家乡的传统节日。随着墓葬改革,祖先墓地大多迁往公墓。挂纸,不再需要跋山涉水。即便如此,许多新时代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去拜谒。在快节奏的时代里,追求即时反馈,似乎成了“本能”。所谓“求祖先保佑”,被冠以“封建迷信”的帽子。冬至挂纸挂一冬,整个冬天的等候,等不来后辈的一张纸钱——甚至,是“去”挂纸的一份“心念”。
冬至挂纸,岂只为保佑?祖辈传承,慎终追远。知所从来,方有归处。知所从来,方得去处。祖孙互重,人伦礼仪。重亲、重情、重心。冬至追思,试问此心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