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喵•优秀文章凡人闲文!傅申1980。散文

怀念我的姥姥 少年初长成

2022-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玉姐随笔

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难免会遇到不顺。当我遭遇命运的磨难,对未来失去信心的时候;当我不堪生活的重负,消极抱怨的时候;当我陷入人生困境,不知该何去何从的时候;我总会想起一个人-----我的姥姥。

她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的身心;像一座坚实的靠山,让我有不怕困难的勇气,有继续前行的动力。

我的姥姥生长在旧社会,是旧社会千千万万劳动群众里的一员,是个寻常老百姓。在我心里她却是极不寻常的,她身上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闪光点。

姥姥的一生勤劳、善良、生活俭朴,是我特别崇拜的长辈。

一九一五年姥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那时候整个国家处于动乱之中,外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割据。老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热,极为艰难。

姥姥家也不例外,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没有条件上学了。所以,姥姥不识字,也没读过书。可是这并没阻止她健康地成长,也没耽误她学习做人、做事。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让人成长的路也不止一条。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值得庆幸的是姥姥拥有一个稳定和睦的家庭。在父母的关爱下,吃着粗茶淡饭顺利地成长起来。

作者手拍

听姥姥回忆童年,我仿佛看见,在历史深处,个风雨飘摇的夜晚,有几间简陋的茅草屋。虽然它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但是屋里亮着温馨的萤火,传出人语声。这就是姥姥的家。还好,姥姥有家可归有父母可依靠。

迫于生活压力,姥姥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参与日常劳动。劳动的项目丰富多彩,主要有:纺线、织布、剪裁、缝纫、纳鞋底、做鞋、推磨、洗衣服、做饭、照顾弟弟妹妹、侍弄庄稼等。

那个年代没有机械化,.所有的生产劳动都靠人力完成。为了全家人能填饱肚子,大人们每天辛苦劳动,从早忙到晚。小孩儿们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就愿意参与进来,干力所能及的活儿。

所以,面对繁杂辛苦的日常劳动,姥姥没有恐惧也没有抗拒。而是很听话,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什么活都很认真、很卖力。因为姥姥心疼自己的父母,想帮父母多分担一些辛苦。她知道自己多干一点,父母就可以少干一点。果然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多岁的时候姥姥就成长为生活的行家里手,里里外外都能独挡一面。她会种地,一年四季里什么节气种什么庄稼,烂熟于胸,地里的庄稼被她打理得茁壮茂盛;她会持家,家务活被她处理得井井有条。

姥姥纺线的技术是一流的;布织得很漂亮;剪裁和缝纫干得得心应手;纳鞋底又快又结实。做饭、照顾小孩,她有着自己的经验、方法,都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像推磨、洗衣服这些技术合量不高的活,更是信手拈来。

十多岁的年纪就拥有了独立生活的本领,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尽管她没上过学,没读过书,可是她却活得有声有色,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

有人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我非常认同。虽然她从来不说什么,但是她处处有学问,处处有智慧。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善于学习,就会有丰厚的收获。

姥姥正是生活的受益者。她拜生活为师,把日常劳动当成功课做,孜孜不倦,一路摸爬滚打,学得一身生活的本领,掌握了许多生活智慧。

姥姥身上有着既朴素又宝贵的劳动者情怀,在言行举止上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人肃然起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我是在书上看到的。而姥姥是在劳动中亲身感悟到的,她理解得更深刻,她深知这话里蕴含的分量。

她亲眼看见粮食从播种到收获,经历了怎样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她亲身体验过“汗滴禾下土”的辛苦,所以姥姥清楚地知道每一粒粮食是怎么来的,她格外地珍惜食物,从不浪费一点。即使那些食之无味的秕麦子、秕谷子、老菜叶,也舍不得扔掉,而是用来喂鸡、喂猪。

那时候,做衣服要从种棉花开始,然后经过纺线、织布、剪裁、缝纫,一件衣裳做完大概需要十个月。这里面凝聚了多少人的劳动?

半丝半缕的布都是用晶莹的汗水换来的。所以,衣服破了要缝补一下继续穿,断不可轻易扔掉。                                                             

作者手拍

姥姥不仅仅爱惜粮食和衣服,她爱惜身边的每一件东西。可以说爱惜成了她的生活习惯,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当一个人习惯了爱惜的时候,她也在不知不觉地爱惜自己的生命。我想这大概是姥姥长寿的原因之一。

从小到大干了多少活?姥姥从来不说,其实她压根就没盘算过。因为她一直把劳动当成份内之事,干得无怨无悔。只是从她的手上,我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些什么,感觉到些什么……

那是一双十分粗糙的手,手掌厚实,手指关节粗大,有几个指头稍微弯曲,总是伸不直。

我知道那是成年累月的劳作塑造成的手,是生活的艰辛雕刻出的手,是岁月的沧桑打磨过的手。每次看到姥姥的手,我的心都会为之一颤,不由自主地生出许多无奈,许多心疼,许多难以言表的滋味儿。时间久了,这双手的模样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在我看来,这是一双任劳任怨的手,是一双灵巧的手,是一双为全家人创造温饱的手。

作者手拍

姥姥小时候也裹了小脚。按照当时的习俗,小姑娘到了六岁都要裹脚。若是裹晚了,脚长大了就裹不成了。据说,理想的脚是“三寸金莲”,这样的脚到底有多小,我没见过,也想象不出来。只是当时人们普遍崇尚小脚,“裹脚”是社会风尚,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拥有一双令人羡慕的“三寸金莲”。

姥姥的母亲也没能例外,她亲手给姥姥裹了脚。就这样,一双好端端的脚硬是被裹成了畸形。唉,一项陋俗摧残了多少人!摧残的理直气壮,被摧残的毫无怨言。

我小时候见过姥姥的脚。第一次看到感觉好害怕、好震惊:世界上怎么还有这样的脚!比正常的脚小多了,窄多了,几乎没有脚掌。一只脚上五个脚趾,只有大拇趾是直的,其余四个全被折断了窝在脚下,成了憋屈的存在。透露出生命为冲破束缚作出的努力与牺牲。我不敢再看了,心里老难受了。

我曾问过姥姥:“裹脚疼不疼?”她说:“很疼的,疼得钻心。”是啊,好好的脚趾硬生生把趾骨折断,怎能不疼呢?姥姥说,刚裹上脚的时候,疼得不能走路。过几天疼痛轻点儿了,才敢试着走路。只用脚跟着地,手要扶着墙、扶着桌椅。再过些天,伤口慢慢愈合了,脚也就渐渐地不疼了。

从小到大受了多少罪?姥姥从来不说。命运给她安排的痛苦,她只是默默忍受着。在一次一次痛苦的洗礼下,变得越来越坚强。她就是用这样的一双小脚从容地走过一个多世纪的人生旅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