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恒文学文学空间

大隐于市,自欺欺人!

2019-08-02  本文已影响1人  常书远

文/常书远

这两天听了一位叫王东岳学者的音频讲座,有些收获。他从生物学的角度论文化,说世界上所有的动物万古以来都是半饱半饥生存下来的,人类也是。所以生理机能是为半饱半饥而设计的,人只有半饱半饥才能保持身体机能的平衡。自从人类吃饱以后,疾病比过去多了许多倍。许多新的疾病都是因为人类吃太饱,破坏了原本的生理机制平衡所致。

图 |网络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营养学上也有吃饭只吃七分饱的说法,可见不是空穴来风。而餍足导致危险,残缺方能持久似乎也是存在于万物中的普遍哲理。正好最近有读古代隐修之士的故事,隐修者那种极其自苛的生活态度,远离尘嚣,住着极其简陋的茅屋或者洞穴,每天进食极少,看起来像是跟自己过不去,其实倒可能忠顺了人体的自然,使身心回到了人体机能的原初设计状态,半饱半饥,跟野兽一样。

但我真正感兴趣的,是疑心严苛简陋的生活不仅能恢复身体机能,或许对保持精神思想的清醒也至关重要,这可能是古代许多隐修之士喜欢“自虐”的原因。

因为日常的柴米油盐是永远把人拉向形而下生存状态的。隐修者为了保持精神思想的澄明,便把日常生活最大化地减少,只保留必须的东西。形而下的东西少了,人就容易形而上了。我们现代人之所以精神思想境界萎靡,是因为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我们日常的“柴米油盐”过份地繁杂。柴米油盐在这里是物质生活的统称,如果只有柴米油盐那还简单,但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却要付出大量精力关心买什么衣服,买什么食品,如今流行什么,手机是不是要更新换代,电脑也该换新的了,哪种理财产品比较好,哪个商家正在打折,投资什么容易赚钱……我们早把自己淹没在无穷无尽的物质生活琐事中,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关注精神思想、心灵世界?有,只怕也是装装样子,作为自己内外双修、与俗人区分的点缀。

图 |网络

事实上,你离社会上的成功越近,离精神思想可能越远。否则为什么自古以来中西方会出现那么多隐修士?所谓大隐隐于市,我看大多时候是自欺欺人。每天被世俗的尘埃包裹,何来什么修道之气?

简陋严苛的生活不但使人体回到先天平衡,还使精神回到先天的清醒和高度,这可能是人的基因决定的。而大隐于市是违背人体这种基因的。可能你是不凡之人,可以在柴米油盐中修炼,但大多数人受基因限制办不到,真想修炼只得老老实实去深山老林。说自己大隐隐于市,这是口气很大的。

可如果自称隐于市的修炼者,看起来却是一脸烟火之气,与普通人毫无二致,那恐怕是鱼与熊掌都要兼得的诡辩之辈,这套价值观也能讨那些不愿花苦工、不愿舍红尘的都市人的乖。大家一起自欺欺人。

如果你是个写作的人,可能也发现,如果时时处在物质功利的干扰与焦虑中,你是不是很难静心写作?就算能写,也很难顺畅地书写精神性强的文字。你的很多好文字,是不是在没有多少外界干扰与内心杂念的情况下完成的?注意,我指的是富有精神性的写作。身体作用于精神,每天泡在柴米油盐的琐屑中,怎能开展精神事务?

图 |网络

基督新教追求献身于物质财富创造,可为什么却也有清教徒的存在?古往今来,各种文化的背景下的人们都发现不以严苛简朴的生活刺激自己的身体,精神就不能时刻保持与神明通电,就入不了圣。因为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样的人,基因都一样。

可为什么又有仓廪实而知礼节之说呢?难道物质生活的丰富不是精神生活的保障?难道礼仪不是精神生活的一种?

我想这本来都没错。可当物质已经不满足于仅为精神维持提供保障,还要占用我们大量时间、精力,而我们的时间精力又都有限,那物质生活就成为障碍了。当我们每天从早到晚源源不断地关心今天吃什么,股市涨跌如何,彩票的开奖数字多少,微信账户、手机、各种卡是不是要充值了,汽车是不是要加油了,新流行一个APP别人都在用,自己也该下载了解下了,哪种理财产品比较好,哪个商家正在打折,如今投资什么容易赚钱……你无时无刻不泡在物质的琐碎之中,谈何静修?

如电影《搏击俱乐部》中的台词:广告诱使我们去追求豪车华服,干自己憎恨的工作,挣钱买自己不需要的狗屎。你的工作不是你,你的银行存款不是你,你开的车不是你,你钱包里的东西不是你,你的卡其裤也他妈不是你,你就是这世上一坨活生生的垃圾!


影片截图

那么什么才是你?古往今来的隐修士们发现只有尽可能缩减物质生活的一切,才能找回真我。只此一途!

大隐隐于市在古代或许是存在的。那是在物质生活远不如今天繁复的前提下,生活的琐屑尚不能彻底干扰心灵。而且,那些有能力隐于市者,因为他们也曾隐于山林,且随时准备义无反顾地返回山林。

这样的高士,永远不会是当代社会从没想过放弃尘世浮华的红尘众生!

2019年8月2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