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摩诘游记】(6)消失的狼烟
第六回 消失的狼烟
雪,吞没了天地,却化不掉成垛的白骨。
人,如同天气一般,冰冷麻木。
在这里,生死不过是喘息间的事。
摩诘,迎来了人生的第三个本命年,也迎来了一场大劫……
(一)幸运降临
唐,开元二十五年。刚刚迎来第三个本命年的王摩诘在右拾遗任上已经好几年了。虽然少年成名,便他的仕途之路却总是坎坷相伴。与他进士同科的很多人都得到了升迁,唯有他仍然只是一名谏官。虽说天子近臣升迁机会多,但他的确等得有点久了。
幸运会迟到,但从不会落下谁!
一日,正在执笔疾书的王摩诘突然接到了圣旨,被擢升为监察御史宣慰凉州。
凉州是河西走廊的核心,也是屏蔽外患的要塞。此时的大唐正疲于应付最大的边患——吐蕃。
自开元二十四年起,右散骑常侍崔希逸任河西节度使后,双方战事频发。大唐虽然经济实力雄厚,武器精良,但吐蕃士兵勇猛,双方互有胜负,边塞局势相对平稳。
但有些人的野心不止于此,天子的志向也不止于此。
于是,便有了此次宣慰之行。摩诘虽然官职不高,但基本的政治嗅觉还是有的。只是好人读不懂坏人,君子猜不透小人。
凉州战事如何?
吐蕃军队为何屡屡进犯?
而朝廷又为何如此急切地催他启程?
他未及多想,匆匆收拾行装便启程了。
(二)紧急军报
战争,绝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厮杀。
从踏进河西地界的那一刻起,摩诘便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凉州并非荒芜之地,便漫天黄沙把天地混为一体。
黄,是这里唯一的颜色。
从洛阳的缤纷世界初到这枯黄之地,摩诘的眼睛似乎有些不适。他看不得屋舍、道路、马车都混成一色的世界,听不得驿卒急匆匆的喝斥声。
“前方军报,八百里加急。”
每每听到这个声音,心便不由自主地揪起来,仿佛吐蕃的战马就要杀进凉州城了。这并非他反应过度,也不是危言耸听。他在城门外亲眼见过前方斥侯回来传信。
白茫茫的天地之间,沉寂吞噬了整个草原。突然,一阵快马飞驰而来,三十里,二十里,十里……驿卒五里一扬鞭,马儿拼命地跑。鞭子划过沉寂的天空,仿佛就落在耳边,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边关告急,边关告急,敌军围困我军大营,请都督速派援军!”
军营中,眼见那斥候脚跟还没站稳,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完这一句,便急火攻心倒下了,摩诘被着实吓了一跳。
战场的血腥味已经传到军营了!
(三)狼烟未起
大雪可以掩盖一切,却唯独掩盖不住人心。
接到飞马军报后,崔都督立刻整顿兵马增援前线。作为一军统帅,他责无旁贷。摩诘作为代天宣慰的监察御史,既要宣慰众将,又要将前线战事回禀天子,责任重大,也一并随军出征了。
漫天飞雪,一片迷茫,天地混成一体,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山,只觉深一脚浅一脚,没有陷进雪窝里,便是幸运了。
大队人马不顾疲累,急行军赶至前线。
“狼烟,为何不见狼烟?”
只听得队伍中传出一声,大军突然停下了脚步。
是呀,一路上的确不见狼烟。然而不见狼烟,贸然出兵,必是失信于天下,交恶于吐蕃,便是赢了此役,也终会落人口实。
(古时打仗以烽火为号,所以才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可见烽火的重要性,无烽火为号,纵使有军书在,也会被疑谎报军情。兹事体大,弄不好便会罢官削爵。而狼烟则是烽火的一种,因而军士们心存疑虑,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那飞马传书已是刻不容缓之势。也许大雪扑灭了狼烟,也许狂风吹灭了狼烟……总之,狼烟是有的,铁定有的!
所有将士都坚信这一点。纵使狼烟未起,大战也到了一触即发之时。
因为远处依稀传来了马嘶声……
此役之后,便有了这一首“信不减太白”的《陇西行》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本期互动话题:你认为,狼烟是被风雪熄灭,还是从未燃起过?
欢迎读友评论区回复交流,一个认真码字之人,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