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声茅店月”的温庭筠,在科举考场上是个替考的“神枪手”
温庭筠这个名字,实在是温婉得像个对镜贴花黄的姑娘。即便知道他是男子,读到他诗词里充满了那么多的“香腮”、“蛾眉”、“梳洗”、“明镜”时,不禁也让人联想是不是一名清俊的风流才子形象。
然而并不是。温庭筠不仅不是玉树临风,反而有些丑陋。《旧唐书》的温庭筠本传中,对温庭筠的评语有“士行尘杂,不修边幅”数语;而在《新唐书》中,亦有提及他“无检幅”。虽都只有隐晦的寥寥数字,但隐含的意思颇值得玩味。
“两唐书”是正史,很少会直接提及人的相貌,除非确实是异常出众,对温庭筠作出此等说词,应该算是较为严重的评价了。由此可见,关于温庭筠的相貌之丑确实有一定的真实性。
宋人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载了一则趣闻。相传温庭筠有个孙子曾想在四川的州牧门下做个门客,遂前往投递简历,结果还没等到最终面试环节,就被人直接轰了出来,拒绝他的理由竟然是他长得太像爷爷温庭筠了。人们还送给温庭筠一个诨号叫“温钟馗”,虽然故事不一定真实,却能反映出温庭筠的相貌信息。
温庭筠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但是但他爱赌爱嫖,行为浪荡,常把嫖娼感受写成“花间艳词”,所以他每次应试,都因人品低下(唐朝科举还附带道德评价)而被踢出局。
数次参加应举考试不中,温庭筠积累了丰富的考试经验,并对考试的规则熟记在心,于是开始了做“枪手”生涯。唐代的科举考试是相当严格的,考生进入考场时不但要脱衣搜身,坐席之间还设置隔离物,传卷子是很难做到的。在这种复杂的考情之下,温庭筠如何在替考中大显身手,是一件难以想像的事儿。然而,温庭筠做到了,并且做得很不错,很快就名震考场。
让温庭筠“一考成名”的是大中九年(公元855)年的一次科考。当时,北山侍郎沈询担任主考,为了防止作弊事件的再次发生,他把防范的重点锁定温庭筠。因为从历年的考场违纪记录看,温庭筠就是有名的枪手,只要这个人管好了,考场上估计不会出其他考风考纪的问题。于是“北山沈侍郎(询)主文年,特召温飞卿于帘前试之。”也就是特意给温庭筠设立了一个考生席,并与周围的考生隔出一段距离,目的是要盯死看牢这个不守纪律的考生。
第二天开考了,考场似乎没有什么异样,温庭筠感到身体不舒服,就提前交了卷子,沈询一看,温庭筠仍然交出了千字的文章。可令他想不到的是,温庭筠在考场外悄悄告诉别人说,“私占授者已八人”,这次考试他悄悄地帮助了八个人。至于他到底用何手段帮助了八个人,史书却没有记载。
和现在的枪手不一样的是,温庭筠做枪手都是出于自愿,并不收取他人费用。后人也推测为何温庭筠当枪手乐此不疲、并且不收钱的原因,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屡试不中温庭筠知道了科考黑幕,从而滋生了叛逆心态,他要通过当枪手搅乱考场这种惊人举动,来实现他的意图:鄙视科举考试制度。
“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这是当时温庭筠的好友、官居中书舍人的纪唐夫送给他的诗句,温庭筠一生的坎坷命运由此可见一斑。相貌丑陋也好,恃才不羁也好,仕途多舛生活坎坷,也都没有压制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