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地之心为心
第2天(2022-10-9)答聂文蔚—阳明心境自述(2)以天地之心为心
原文:
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掩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讦[jié]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忿[fèn]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妒贤忌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恣[zì]情纵欲,而犹自以为同好恶。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fān]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仆[pú]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天下之人见其若是,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耳。呜呼,是奚足恤哉!吾方疾痛之切体,而暇计人之非笑乎?
人固有见其父子兄弟之坠溺于深渊者,呼号匍匐,裸跣[xiǎn]颠顿,扳[bān悬崖壁而下拯之。士之见者,方相与揖让谈笑于其傍,以为是弃其礼貌衣冠而呼号颠顿若此,是病狂丧心者也。故夫揖让谈笑于溺人之旁而不知救,此惟行路之人,无亲戚骨肉之情者能之,然已谓之“无恻隐之心,非人矣”。若夫在父子兄弟之爱者,则固未有不痛心疾首,狂奔尽气,匍匐而拯之。彼将陷溺于祸有不顾,而况于病狂丧心之讥乎?而又况于祈人信与不信乎?呜呼!今之人虽谓仆为病狂丧心之人,亦无不可矣。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而沮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晨门、荷蒉[kuì]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yú]?”“鄙哉!硁[kēng]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huáng]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若其“遁世无闷”,“乐天知命”者,则固“无人而不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也。
个人体会:
看到阳明写给聂文蔚的这一段落文字,有一种感动!
为何有感动呢?
因为古往今来,现实生活与社会就存在善与恶,公与私相博弈相斗争的现象。如果整个社会都缺乏良知,那么人就是行尸走肉,正如曾国藩所言“不为圣贤,变为禽兽”,圣贤与禽兽的理论源自于孟子,说到底,人存在于天地间,只有两种性质的存在,一种是通晓天地万物,以天地为心的人,这种人是圣贤,具有神性;另一种人活在自己的小我的世界,整天想的是如何为自己的生存去索取去争取利益,这种人就如同禽兽一般,具有动物性。
如果一个人具有动物性,那就赤裸裸地像动物一样去争取生存利益也行,问题是,作为一个人,长得像人,由于缺乏良知,缺乏公德之心,是非之心,许多人表面上给人以正直正义的形象,背地里却行的是自私自利,追名逐利的勾当,这样就不对了,这种行为是很恶劣的。
做人一定要真诚,关键是真与诚!最怕的就是装,就是虚伪,就是表演。
人为什么不够真诚?为什么要装?
其实就是一种掩盖,明明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假装自己一心为公。明明是为了自己的名与利,假装是为了大家,这种表里一不一,口是心非的行为,就是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纠正,不能表里如一,不能知行合一,就会自己给自己的生活与事业发展带来障碍!
怎么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
首先一定要放大自己的格局,要彻底破除我执,破除一切为了我自己的那种狭隘的执念,而是将自己放置在天地之间,作为天地人的一部分,我们一定要超越狭隘的自我,破除我执,以天地之心为心,以天地人为一体,这样,我们才能够找到大我,这个大我就是圣贤,小我就是禽兽。真正的圣贤都是以天地之心为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以众人之心为心,圣贤都是在竭尽全力为大众的福祉服务,为了更多人的命运改变而奔走呼号。孔夫子就是这样的人,孟子也是这样的人,为了提倡仁政,孔孟都周游列国,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去改变每一个国家的国策,从而达到造福更多人的目的。这样一个孜孜以求,夙夜在公的人就是一个良知充满的人,就是一个拥有大能量的人。
《王阳明传习录疏解》余超林解读之2:
答聂文蔚—阳明心境自述(1)以天地之心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