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变现训练营day4打卡 豆瓣高分献宝,健康与爱同行
读书带给我的喜悦可谓“比海深,比山高”,把自己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别人,好比拿出珍藏多年的宝贝,向他人夸耀!从中获益的书不胜枚举,但是,今天,我要在这里夸耀以下三本书。《儿童健康讲记》,助我成为女儿的理想家庭医生,武侠小说《鹿鼎记》和国学大师钱穆的晚年传记《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时常提醒我生活充满爱、充满力量。
1.《儿童健康讲记》 作者李辛 豆瓣评分9.2 立品图书策划
推荐理由:孩子病了,没有哪个专家比你更称职!
市面上健康类书籍浩如烟海,经过我四年多沙里淘金,才发现这类书籍也像再版10次的《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一书中讲的那样,伪健康书籍充斥市场,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人稍不留神就中枪了!比如,有的书,鼓励人每天喝八杯水,岂不知,体内痰湿严重的人,每天喝八杯水无异于雪上加霜;再比如,有的书,倡导人们每天早上喝牛奶,岂料,脾胃虚寒的孩子,每天早晨喝牛奶,会让虚寒的脾胃更加虚弱。
这本书副标题是: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教育,是我在四年多中,遇到的最适合普通人调养孩子身体的好书,没有之一。正是因为它,我对女儿、甚至全家人身体的调养才突飞猛进。
作者李辛医生,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一年级就能开方治病,还给他的医学院老师们看过病,又是天津中医学院心身医学硕士,后来,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擅长方药,针灸和心理咨询,具有多年中医临床与教学经验,致力于临床知识教学和中医常识的普及。还是瑞士自然疗法专职工作者协会(ASCA)继续教育项目的培训老师。
这本书的内容,源自李辛医生在上海、北京、汉堡、柏林的六次关于儿童健康的专题讲座,由录音听打志愿者团队“慧从卢溪”汇编而成。本书讲解的内容主要有:以孩子生病为契机,借助病的标签,从体质,能量和信息三个层面,联系整个家庭环境,理清孩子生病背后最深层的问题;结合适当的饮食,合理使用医疗资源,让孩子恢复健康。进而,理清生活中其它方面的思路,调整家庭总环境,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本书从书名来看,讲述的是儿童健康,其实,它适合各种年龄的普通人阅读,成年人的调理方法和孩子是一样的。我买这本书时,女儿已经十六岁了。先偶尔在网上发现了李辛医生qq的空间文章,陆续花半年时间读完了空间里所有的文章,不方便遇到问题随时查阅,又买了两本纸质书。通读了三遍之后,放在床头,家人小恙,随时查阅。在调理女儿的同时,我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甚至家庭气氛都有明显好转。
这本书由六部分构成,这六部分正如读书变现课中讲的那样,“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宝妈们可以抽整块的时间去整体阅读,对调理孩子身体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又可以用间隙时间去对症查找,应对即时问题。第一部分详细讲述,如何结合九字真言,清辨体质,自我评估三焦虚实(上焦指胸部以上的部分,下焦是肚脐以下的部分,中间部分被称为中焦),在此基础上,配合常见中草药、艾灸、敷帖、和按摩调理孩子的常见病。第二、六部分讲述怎样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调整妈妈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要慢养孩子,帮孩子疏通积攒的能量。第三部分告诉我们,如何选择对的能量和信息,帮助人体回到正常状态。第四、五部分建议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调整生活形态。
这本书视角独特,涉及中医、心理学和教育三个视角,要求父母跳脱单一学科的认知局限,去认识儿童的丰富生命。还提出发人深省的两个观点:身体症状是生活总体质量的呈现,要治疗身体的疾病,最大的调节阀门还是在生活中;孩子和父母是一个连通器,父母的生活饱满度和情绪饱满度,直接影响到孩子。
最后,这本书文字浅显易懂,语言幽默。前言附有李辛医生在欧洲游学期间的照片,这些照片画面静谧美好,管中窥豹地体现了真正中医的独特视野。书中配有李辛医生夫人所画的配图,辅助说明稍微难懂的医学知识。书后附有延伸阅读和本书相关的网络链接,以便感兴趣的读者精进。
2.《鹿鼎记》作者金庸豆瓣评分:9.1三联书店出版
推荐理由:在纷繁复杂的俗世中,保留我们内心的纯真小孩。
金庸先生是照亮我少年生活的武侠小说大师,他厚厚的一部部小说,在宁静而僻冷的无数个乡村冬夜,为我带来温暖,给予我生活的力量。至今,在内心的某个角落,散发着醉人的芬芳。《鹿鼎记》是金庸先生最后一部武侠小说,也是先生自言最喜欢的作品!讲的是一个在扬州妓院长大的小孩韦小宝,他不会任何武功,但是勇闯江湖各大帮会,周旋皇帝朝臣之间,并奉旨远征云南、俄罗斯。
韦小宝聪明狡猾,满嘴从妓院学来的脏话,书中充满他精彩的对白及逆思考的事件,读时,令人于捧腹之余,赞叹他的机敏,引起深思。金庸先生,运用历史哈哈镜的手法,借小宝的做人方法,与历史密切结合,毫不留情地折射出人生各阶层的黑暗面,使得这部不是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到了无剑胜有剑的境地。
韦小宝是个最最普通的人,好像也就是在你我身边的那些人一样。满口脏话,随时应机使用坑蒙拐骗的伎俩,却有内心纯真的一面,把亲情、友情和爱情放在自己内心至尊的位置。对陈近南类似父亲那样去敬爱,对小玄子像唯一的兄弟那样保护,对阿珂不顾危险地追逐。
我想:大约,韦小宝的形象也折射出金庸先生内心有一个纯真的小孩。敲出这些文字的时候,似乎眼前出现,一个骑着自行车,慢行在剑桥校园里的老小孩,神色安详又略带调皮。金庸先生72岁时,去剑桥申请文学博士的入学机会,也许也是为了圆一个幼年的梦。
这使我想起,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提起,他把苏东坡的书籍放在床头,每遇挫折,都会去苏东坡的书中寻求精神支柱。苏东坡,无论境遇如何改变,内心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不改。遭遇流放偏远地区,依然在街头巷尾寻觅美食,甚至挽起袖子亲自下厨。
那么,亲爱的你,读过韦小宝,你是否也会象他、象金庸、林语堂、苏东坡……一样,对生活充满爱,去奋力拼搏呢?
3.《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作者钱穆 豆瓣评分9.1 三联出版
推荐理由:民国的父母,如何教育终身学霸?游山玩水的学霸,怎么自学逆袭人生?
我结识钱穆始于胡适,几年前,偶然看到,胡适在外国留学期间,获得36个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时,胡适和钱穆的课,最受学生欢迎,学生中有“北胡南钱”之说。自此,心中存了一个疑问:什么人如此厉害能与获得36个博士学位的人齐名?
百度后得知:钱穆是近代历史学家,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高中未毕业,18岁任乡村小学教师,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教授。著述甚丰,作品系列有24种。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本书开篇,钱穆先生回忆了家人的生活点滴,主要讲述父母的事迹。这些事迹中,我们能够发现,18岁就因为家贫辍学的钱穆,为什么能达到和留学海外的胡适取得相当的学术成就。
首先,钱穆父母勤奋、心胸开阔,成为孩子的楷模。钱穆的父亲,幼时发奋苦学,寒暑不辍,夏夜多蚊,就把双脚藏在空酒瓮中,苦读如故;到了成家立业后,“犹披灯夜读,必过十二时始睡”。
钱穆父亲尽力处理族中事情,解决邻里之争,重振了怀海义庄。母亲外和而内刚,正如书中所说“与人相处,施于人者必多,受于人者必少”。
从这些点滴回忆,可以看出,钱穆父母为他的成长树立了人生楷模,成为他虽然辍学、却勇猛精进的终生力量。
其次,他父母对子女慈严相济。
自钱穆记事起,他父亲,晚上从外面回来,必定给他带蛋糕酥糖之类的点心,放在钱穆床前案上,用帽子或碗盖着。以便钱穆,早晨一起床就能够吃到。但是,等钱穆七岁,“晨起遂不见食品。”母亲告诉他,“你已经是小学生,要开始学习成为大人,和哥哥姐姐一样,早晨的点心就不要指望了”。
钱穆的母亲,不识字,与子女说话,绝不教诲,更无斥责,只是闲话家常。他母亲话家常,必以钱穆的祖母和父亲说过的话为主。貌似句句闲话琐事,实则语语教诲,而且都有个中心话题。钱穆父亲去世后,每次和他兄弟倆闲话家常,他母亲更“以他先父之遗言遗行为主”。
然后,我们来看,钱穆父母,怎样为子女创造好的成长环境。钱穆有和睦的家庭氛围。钱穆在书中提到,“先父先母温温相守二十六年。闺门之内,相敬如宾,绝不闻有小争吵”。他父母为子女创造了积极上进的外部环境。为了他兄弟二人上学方便,把家迁至荡口,寻访到一位名师。这位老师,讲学两年,不幸忽然生了病,不能坐塾,学生都生集在学堂院子里,凿池养鱼,学业都荒废了。钱穆父母有又迁居别处。
了解了钱穆良好的家庭环境,让我们来看,他是怎么自学成才,从而逆袭成功的。钱穆,18岁,还未中学毕业,因为家贫,只好辍学,在小学当老师。但是,他从不放弃,孜孜不倦,在学海里泛舟。
钱穆对书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状态,在此,摘取书里的一个小片段,来感受一下他读书的心情。“余读此西洋通史原文仅到三分之一,即感大愉快,竟在一年之内,此书通读无遗。此乃余中年以后读书一新境界。使余如获少年时代。亦当年一大快事也。”
他主张“通”与“专”统一的学术思想,认为,“治中国学问,无论所专何叶,都必须具有整体的眼光”。他在北大讲学时,告诫学生,“读书当一意在书,游山水当一意在山水。乘兴所至,心无旁及,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所以他不一味死读书,还常常结合书中的内容,去游历,亲身体会书中的境界。
一次,他和同校师生游罢西安,去往游华山的路上。他坐第一辆车,随后三四辆坐着清华女学生,起程不到半小时,路旁抢匪骤聚,两人胁一车,喝停他们,打劫,连钱穆脸上的眼镜也摘去。其余数十辆车,尽劫一空。此时,钱穆不为打劫担惊受怕,却惦记着,游华山是生平大事,失去眼镜,怎么欣赏华山的美景呢?于是急忙下车追着抢匪,大声呼喊,要追回他的眼镜。幸亏一起去的一个政府职员,听闻钱穆失去眼镜,拿出随身带的一付眼镜,钱穆戴上,觉的约略合适。非常高兴地说,“此行仍得识华山也”。
另一次,他和朋友出差,路经附近一个瀑布,积水成潭,四围环树,清幽绝顶,宁静怡人。两人久坐不想离去。第二天又去。如此往复,不经意间,好多天过去,花光了钱,连旅馆的住宿费都掏不起。
读罢《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感慨万千,立志用几年,甚至十年读完钱穆系列。引用孔子的话作结束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注:附件图为day4课程手录笔记,课程思维导图和要求的作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