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了,这3句话千万不要对他们说!有一句都是伤害。
原创: 我是小妃
有人说,我们与父母之间的距离是从“鸡”同“鸭”讲开始的。
穿了件新衣服问妈妈:“有范不?”妈妈会回答你:“有有有,在锅里,我去给你盛……”
半夜在朋友圈发美食,附文字:“深夜报复社会~”。爸爸的电话马上就打过来了......
代沟成为儿女与父母沟通时的一堵墙。
我们能和父母聊的话题越来越少,日常说得最多的反而是下面这3句话。
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啰嗦!
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要你去,做又做不好。烦不烦啊?
这些东西说了不要了,怎么还堆在这里啊! 扔掉!
永远不要对父母说类似的这种话。因为每一次你的随口说说,不仅是一种伤害也藏着你对他们的误解。
人年老后为什么会变得喋喋不休,许多的事喜欢重复说?
一是因为记忆力衰退,其次是对于已经长大的儿女越来越无法掌控,但担心却有增无减,想通过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叮嘱,让孩子上心。
父母的啰嗦里是对儿女放不下的牵挂和执着的爱。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在他们的心里孩子永远长不大,不放心。
而我们回应的是极不耐烦的两个字:啰嗦!
有些事,我们认为父母办不好,比如买个家电什么的,总是被无良商家骗,既花了钱质量又不好。
看着他们心疼钱又委屈的样子,我们心里又气又火,这时就会冷不丁地随口而出:“说了多少次不要你去,做又做不好。烦不烦啊?现在又要我去退换。”
父母这时会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不再吭声,可是你能了解这背后父母的心思吗?
他们一辈子节俭惯了,省钱是最先考虑的,所以才会“贪小便宜吃大亏”;
他们想得更多的是:自己能做的事,尽量不去麻烦儿女,所以才经常“不听劝”和“做错事”。
平时我们在清理家中旧物时,也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
他们的生活年代与我们不一样,习惯了清贫和节省,不仅是剩饭剩菜舍不得扔,很多我们看起来毫无用处的旧物,他们也舍不得扔。
对旧物的执着,其实包含了父母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怀念。
有的父母连孩子童年时的奖状都收藏完好,这个世界上也只有我们的父母认为这是最值钱的东西吧。
但我们冷冰冰的一句:“这些东西说了不要了,怎么还堆在这里啊! 扔掉!”也许就将他们伤害。
冰冷的语言是一把锋利的刀子,我们习惯把最好的脾气留给外人,却把最糟糕的一面给了父母。
你有没有发现父母越老,在我们面前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有时我们语气重了,他们也是默默地不再吭声,他们变得越来越弱势。
世间最悲凉的事情莫过于:含辛茹苦把儿女养大,白发苍苍之际 ,却在儿女面前还要小心翼翼。
看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爸妈不是为了给我们最好的一切,把一生花费在我们身上的所有钱存下来,他们老了后完全可以环游世界了。
看完后突然有点想哭,许多孩子长大后嫌弃自己不是生在富贵家庭,觉得父母太平凡、老土或者已经落伍了。
当你觉得父母没有多大本事时,是因为他们把本事给了你。
可是我们又为父母做了什么呢?
我们有多久没有好好看看自己的父母,留意过他们眼角的皱纹和两鬓的白发?
孝顺父母不仅是在物质上赡养他们,而是应该让他们老得有尊严,老有所乐。
当他们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时候,我们可以耐心的教教他们。
怎么用微信,怎么发视频,怎么在线购物和支付,让他们也能感受这个时代的快捷。
就像当年,我们追不上他们的脚步时,他们总会在前方笑意盈盈地等着我们:慢点跑,别摔着。
生命就是一场反哺的轮回,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在父母变老的过程中,我们能多些耐心,多一点和颜悦色,父母的晚年就多一点欣慰和满足,儿女以后也会少一点遗憾。
作家贾平凹在母亲过世后,曾写过一篇《写给母亲》的短文。斯琴高娃老师在朗读这封信时,短短400多字,听哭了无数儿女——
父母老了,这3句话千万不要对他们说!有一句都是伤害。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们陪伴父母的时间是有限的,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关于亲情的计算题:
假设你和父母不住在一起,假如父母还能再活30年,自己每年回家一次,一次5天,减去应酬、聚会、睡觉,你真正陪父母的时间也最多24小时,30年总共700多个小时,差不多只有一个月。
人生百年,不过3万多天,父母只能陪我们前半生,后半生我们只能独自去面对生命的无常。
那时再没人唠叨我们,也再没人会如父母一样这样无私的爱我们了,想至此,不禁心酸。
行孝不能等,不管我们30岁、50岁还是70岁,只要父母还健在,我们就永远是孩子;
回家叫一声爸妈还有人答应,还能吃上一顿他们做的热气腾腾的饭菜,就是我们最大的福气。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阳台上的花草树木已渐荒废,家中的地板衣柜经常沾满灰尘;
母亲煮的菜太咸太难吃,父亲又经常忘记关灯关水;
你发现父母爱吃煮得烂烂的菜;他们变得健忘,行动反应都缓慢了;他们总是给我们添麻烦……
请不要嫌弃和责备他们,因为这代表着他们陪伴我们的日子过一日少一日了......
爱他们,请珍惜这一世的亲情,生前多为他们盛一次饭,胜过父母百年烧万柱香,好好说话,尽量陪伴,及时行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