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优美诗集狐仙故事汇

风景绝美 ! 掩藏在雅安深山里的一座千年古刹

2017-10-04  本文已影响186人  张庆军看世界

第二次去四川省雅安市,是今年四月份的事情。在雅安住宿时,听同住宾馆的一位外地游客说,雅安市的金凤寺建筑、园林很有特色,值得去看一看。上午到客户那里拜访办完事后,已经快到12点了,当地客户董老板热情地邀请我一起吃午饭,我心里惦记着要到金凤寺去,便婉言谢绝了对方的热情邀请。双方握别后,我迫不击待地乘车沿着青衣江一路行驶,不多时来到金凤山山下。走到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巍峨大山耸地而起,横在眼前,金凤寺就座落在这座山上。金凤山前临清衣江,后枕蒙山,因山之东状如翔凤,而金凤寺正处凤头的位置,所以叫金凤寺。

摄影/文字      张庆军

面对峭壁悬崖,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依照逶迤而上的山势,新建造了西蜀天梯,长期以来,由于原来登寺的山道崎岖难行,制约了金凤山公园的旅游开发。西蜀天梯的落成,不但为登金凤山又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同时也成为雅安市一大独特的景观。

摄影/文字      张庆军

西蜀天梯总长度为226米多,坡度33度,总高达差149米,整个高度相当于50层楼高,登山天梯共计11梯879步,每个梯间都有方便人们休息的休闲平台并安装了寓意深刻的浮雕。远朓西蜀天梯,天梯显得恢弘壮观,直耸云霄。据当地同行的人介绍, “原来在金凤山间已经有一条老的山路连接了山脚和山顶的寺庙,山路蜿蜒,沿途风景也很漂亮”。西蜀天梯的建成是外地游客通往金凤寺古庙的又一观光道,同时也成为雅安当地市民休闲观光,登山健体的好去处。

摄影/文字      张庆军

随着浩浩荡荡的人群爬上西蜀云梯时,我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凭良心而言,几个月来巴蜀的连续旅行,早就练就了一双铁脚掌和坚毅的耐力,但小时候遗留的恐高症,让我在登西蜀天梯时一直不敢回头眺望。偶尔站在天梯的休闲平台上,俯视脚下的阶梯,稍稍看一眼,便感觉到头晕目眩的。大概台阶太窄,坡度又大,整个人站着似乎都是前倾的,有要掉下去的感觉。好不容易爬上西蜀天梯,沿着山路便到了三圆亭。

摄影/文字      张庆军

三圆亭屹立在金凤山山巅,挑梁凌空,有如一只大雁栖于悬崖,颇有与悬崖于咫尺之间强争一隅之势,据说有一位北京来的作家游人惊呼之为“雁之亭”。三圆亭仿北京天坛圜丘坛外形建造,钢混结构,两箍圆檐一楼一底。圆形的观景台内置围栏座椅,亭顶琉璃黄瓦,梁枋彩绘。游人刚从西蜀天梯攀登至此,顿觉苦尽甘来,笑靥绽放,故又有“含笑亭”之美称。在三圆亭向低处俯瞰,清衣江如白练横张,近处高楼田舍如蚁,远处群山如屏。场面如此的壮阔,让游人不由得心旷神怡,顿觉身心豁然开朗。

摄影/文字      张庆军 摄影/文字      张庆军

离开三圆亭,沿着绿树蓊蓊郁郁的观光山路,拾阶而上,爬过一个小坡便到了揽辉亭,揽辉亭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石木结构,重檐歇山顶,鲤蛟鸱吻顶饰,脊中饰二龙戏珠,四垂脊饰狮,四钱脊饰龙凤,四柱三间面阔6.36米,进深5.36米,石质内柱阴刻竖写楷书对联。揽辉亭内外有石碑碑刻四通。其中一通为清咸丰三年进士,同治时由兵部主事出守雅州府,历任兵部郎中、成都知府、建南兵备道等职的黄云鹄的手书,书法遒劲,颇显不凡的书法功力。

摄影/文字      张庆军

沿着揽辉亭拾阶而下,走不多远,便看到了绿树丛中掩映的千年古寺金凤寺。首先看到的金凤寺山门牌坊,山门建于民国戊子孟夏(1948年)。砖构,坐西向东,四柱三间歇山式。鲤蛟鸱吻顶饰,次间顶饰“嘲风”,门楣横额上隶书“金凤寺”三字。系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金凤寺住持楚禅立,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刘芦隐书。坊额塑“羚羊望佛图”,八字红墙左右彩绘佛画“狮子戏球”和“麒麟望月”。山门外一对清代圆雕石狮雄峙。环顾金凤寺四周,环境优美,风景如画。寺院周围清山苍翠,森林茂密,鸟雨蝉鸣,曲径通幽  ,堪称游览修行之佳地,大有禅房花木深,幽山藏古寺的感慨。整个寺院掩映在葱茏苍翠之中,珍楠茂密,古树参天。

摄影/文字      张庆军 摄影/文字      张庆军

据资料记载,金凤寺最初兴建于唐朝初年,兴盛于宋代,明朝永乐元年僧宗寿重建,迄今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初名“石龙”,因山下有莲花池而更名为“莲花寺”,又因山之东状如飞翔的凤凰,且寺庙恰处飞凤头下,遂更名“金凤"。弘治年间又增添亭台楼阁、连池水榭。清朝同治年间修“揽辉”、“望月”二亭。抗战期间,修建“牌坊”,一九八七年,当地政府及宗教人士又筹资修建了“罗汉堂”。金凤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净土宗、格鲁教”三宗合流之圣地,也是雅安古“八景”之一。现已成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摄影/文字      张庆军

步入金凤寺,你会发现金凤寺建筑的整体布局,寺内是典型的川西民居型庭院式群体建筑,寺庙主体建筑以木石结构为主,其构建格局完全按照佛教的教规教仪进行,沿中轴线有天井三进,两边两庭院组成五院八殿、僧房、香积厨、月池亭榭及其他功能性建筑。布局既规整又曲折。周边的月池亭榭、曲桥、廊、坊等园林建筑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其风格别致的揽辉亭、翡翠亭、浴鹿池、月亮池及花园等园林景观已被列入《中国寺庙园林环境》一书,成为中国园林建筑中散点布局的典范。

摄影/文字      张庆军

金凤寺寺院周边的亭、榭、迟、坊、廊、圆、墓、塔错落有致,殿堂具明清风格,镂雕石缸工艺精湛。因为金凤寺原为川藏路道一个驿站,明清时是康藏活佛进川驻歇地,供俸也与内地略显不同。显宗、密宗、禅宗佛像,三宗一院相融,在中国佛教丛林中独具特色。藏传菩萨、神兽、转轮、唐卡,古貌森森,仿佛置身于藏传喇嘛寺院,充分体现汉藏佛教文化友好交往的历史体现。

摄影/文字      张庆军

穿过天王殿,就到了正殿大雄殿,大雄殿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筑于8级高台上,殿开五间,进深四间,两厢和前厅组成四合天井。建筑面积1144平方米,殿堂408平方米。木石结构,抬梁、斗拱、歇山式屋顶。殿中央塑三尊木雕贴金佛像。殿外天井地坝左侧置3米多高铁铸化帛炉。天井厅殿檐前有一道光29年石刻“荫凤池”大盆景,通高3.4米。

摄影/文字      张庆军

观音殿以石为主体建材,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光绪二十五(公元1899)年竣工,民国己已(公元1929)年装厢房完毕,前后历时百余年。殿为木石结构,重檐歇山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次间为观音殿堂,梢间为僧人住房,楼上为藏经阁。石梁、石柱、石楼板,飞檐翘角,具有典型的明、清风格。四周庭院相连,回廊包超。殿中塑石质螯鱼观音像,左右分别为文殊、普贤菩萨铜像,观音殿的石柱石楼石楹联是从嘉庆年间动工修建直至民国,历时一百多年才装配完毕。

摄影/文字      张庆军

罗汉堂于1991年夏竣工并塑像完毕。正殿内供奉千手观音像,竖三世佛,为一钢筋混泥土结构仿古建筑。殿左右两侧分塑飘海罗汉、云中罗汉、疯僧和济公活佛。左右殿陆地罗汉色彩鲜艳,神态各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摄影/文字      张庆军

整座金凤寺庙共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天王、弥勒、大雄、观音四殿庄严肃穆,金壁辉煌。寺院整个殿堂气宇雄伟,肃穆庄严,具有典型明清风格。金凤寺内现珍藏有500多卷经书,100余幅名家匾对,最为珍贵的要属宋朝书法家米芾、黄庭坚写的楣匾,罗汉堂内,500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四周园林似翡翠相依,布局精巧。一位德国人在游历金凤寺后,将金凤寺的建筑写入《西人眼中的晚清建筑》一书,书中其中就收入了金凤寺的大量照片。

摄影/文字      张庆军

金凤寺里的建筑挺有历史年代感的,院落里的石碑,还有那种装水的石缸很多都是珍贵的古文物,上面的篆刻字挺有风骨的。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在风水上来说金凤寺的地理位置也是选得极佳的。寺院门口的那几颗很粗的桢楠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表示寺院挺有灵气的,据说每年春节到山中朝佛敬香的游客,将寺里挤得水泄不通。在金凤寺参观,有一点让我很动容,仔细看的话,会发现金凤寺的佛像给人的一种很特别的感觉,现在的佛像安装了玻璃,但是依然能够看出以前被香火熏染的痕迹,莫名就会觉得寺院很是灵验的。

摄影/文字      张庆军

我在金凤寺内一路参观了天王殿、宗喀巴大师殿、大雄殿、观音殿、祖师殿、宝源阁和罗汉堂和后苑,发现金凤寺寺内的建筑,富有殿宇与民居两种风范,建筑品范虽不算花彩,却别有一番典雅的韵味。

摄影/文字      张庆军

在侧院,穿过九曲回廊便到了翠苑。翠苑建于清光绪壬午年(1882),为寺内一雅致小院。院内石凳、石桌、花坛、太平缸,一应陈设俱全,颇具典雅之气。院内高阜处有一四柱重檐攒尖翡翠亭。亭内供奉明代根雕“木山”。据说此木于经年累月中,享受人间香火,已颇有灵气,能于触摸之中,禳灾驱病,听说当地香客膜拜者甚众。

摄影/文字      张庆军

金凤寺不仅园林舒适宜人,周边环境同样优美如画。后山森林茂密,曲径通幽,鸟飞蝉鸣,野花飘香。树木形次参差,纤身林立。草丛、菜地、阶梯、石壁、泉水、村舍、田野、远山、近丘,既有虚掩,又含透视,葱笼古木,寺影乍现。每一个角度,都能显示靓丽的景色。

摄影/文字      张庆军 摄影/文字      张庆军 摄影/文字      张庆军

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渐暗了下來。参观完金凤寺,我又沿着西蜀天梯下山,在西蜀天梯的观景台上,回顾雾岚弥漫朦胧蓄美的金凤山,远眺华灯初上隐隐约约的青衣江两岸,我想起了青衣江上的女诗人,“闺秀张氏"游金凤寺时写下的“隐隐一孤舟,遥遥下前渡。不闻摇樝声,霞光滿江树“的诗句。

摄影/文字      张庆军 摄影/文字      张庆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