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往事心情随笔随笔散文

芜湖往事系列之二:看电影

2017-12-31  本文已影响60人  河沿边

在孩提时代,看电影是我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中重要的一种。那时,电影院没有什么好片源,主要是几个样板戏和一些政治题材的电影来回循环放映,什么《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和《艳阳天》、《创业》、《决裂》等等,可以说这些电影情节平淡,索然无味。只有像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阿尔巴尼亚电影《地下游击队》和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等国外战争题材的影片,以及朝鲜《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等有催泪弹之称的影片放映,才能使清淡的电影院人气爆棚,年轻人热血沸腾,特别是朝鲜影片吸引了无数女性和孩子们的眼球,为影片主人翁的命运掉了多少伤心的眼泪。

在老芜湖的东部城区,电影院有三个:胜利电影院、皖南大戏院和弋江剧场。这三个电影院中,规模属胜利电影院最大,座位约有32排,每排31座,中间过道边的座位还设有加座。遇到精彩电影放映时,影院不但卖加票,还允许卖站票,最多可以涌入1000多人观影,那真叫人满为患!超员严重!

围绕过去看电影,有些趣事值得记录,值得与大家分享。

首先,放映时间的安排。一部好电影的到来,男女老少热情高涨、争相观映。放映时间就几天,电影胶片不可能在此处长时间逗留,密集安排放映时间确实是个好办法。放映时间一般从早上6点开始,最晚可以排到晚上10点半。早场6点,如果在冬季,天才蒙蒙亮,大人牵着孩子、年轻夫妻手挽手去看电影,这种景象也就是那个年代才会有;晚场10点半开映,散场已是午夜时分。寂静的大街上,一下来了黑压压的一群散场人;是夜,路灯昏黄,大街上没有宵夜摊点,没有出租车,自行车也很少,满大街的人群就这么甩腿往家走,走着,走着,就走得无影无踪了。

其二,买电影票。电影宣传海报预告中,有卖票时间表。想看电影的人们,早早来到电影院售票窗口等候卖票。那年月,人们买票不作兴排队,就是象征性排队,也会在开始卖票的一瞬间被捣乱的人们一下冲散。力气大的年轻人,挤掉老小弱者,挤到跟前,狠命地将手伸往狭小的售票窗口,买到票后手却抽不出来,这时还有人要将手往里伸,手的进出通道严重拥堵,大家都拼命地哇哇大叫。有的电影实在好看,不看不足以消除内心的渴望,眼看黑压压的人群挤在售票窗口,购票无望时,忽见有一人在人群的头顶上向前爬,爬到窗口后,再从上面把手伸进去。为买一张电影票,什么招数都拿了出来,什么损人利己的事情都干得出来。其实,平心而论,不是那个年代的人无素质,实在是枯竭的心灵急需电影来浇灌。

第三,张票。张票一词,是芜湖方言。要用文字写出来,还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张”字?“张”在字典中有展开、看的意思。张票一词大意是主动寻求退票,和“张网”有异曲同工之处。一部好的电影,窗口票已经售罄,想看手头又没票的人还有很多,为求一票,只能把希望放在有退票人的身上,于是没票的人就在开映前四处张票。张票可是一个技术活儿,不能被动等待,要主动出击,见人就问:“哈多票啊?有票多吗?”其他想张票的人见你在此张票,他就会跑到你前面更远的地方去张,如此这般,形成了一个通往电影院的各条道路上,张票的人影憧憧的奇异景象。由于张票的人很多,有票多余的人,却不敢轻易说出来,因为贸然说出你有余票,立马会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住,叫你哭笑不得。

第四,逃票。那个年代,人们思想单纯,心田荒芜,电影的力量,气拔山河。为看一场电影,有人不惜牺牲健康,丢失尊严。在买不到票又张不到票的情况下,想看电影还有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千方百计地逃票。逃票者都要经过精心准备。他们先有人拿正规票入场,票用手攥牢,尽量露出一点票头,撕去后留下大部分票根,再想办法将撕过的票递到外面。然后,外面三五成群的人将撕去的废票掉个头,夹在新票里面攥在手里,趁人多时往里挤。逃票人要理直气壮,边挤边喊:前面快点快点,后面不要挤,挤死我啦!快点撕票啊……把撕票人员的注意力引开后,一哄而入,逃票成功。对单打独斗的人来说,无人配合,想从正门逃票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个冒险的办法,就是翻墙跳入影院看电影。翻墙最容易成功的是胜利电影院。胜利厕所边的围墙外面是一个叫“井巷”的小街道,不宽的巷子边有一根电线杆竖在墙边,翻墙的人利用电线杆与墙面间的狭小间距,可以轻松攀爬到围墙顶端,翻过去后,双手扶稳墙头往下滑,在离地还有一米多高的时候,松手跳下去。有人安然无恙,有人落地后四仰八叉,还有人为此崴了脚、甚至摔断腿。逃票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包括翻围墙,一旦被逮个现行,工作人员将逃票者押到办公室,采取各种体罚来惩处逃票者。最常见的是要逃票者双手平举,不许放下来,或是蹬马步,不许站起来。就这两招,让许多逃票者为此败下阵来,频频求饶,最后灰溜溜地被赶出电影院。

第五,跑片未到。到电影院看电影,推迟放映时间,是常有的事情,人们可以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耐心等待。如果电影放到中间,银幕上突然出现“跑片未到,稍等片刻”的字样,整个影院立刻一片哗然,流气的小伙子口哨抗议。人们烦躁不安,议论纷纷:“看到关键地方,片子没到,真气人!”有人不耐烦,到大门口探听有什么最新消息。远远地看见运片子的自行车来了,很多人马上跑回放映厅嚷道:“片子到啦,片子到啦!”还有不放心的观众,跟着跑片员到放片房间,站在门外看放映员在倒片机上把片子重新倒回来,装上放映机,一股光束打出去,放映厅传来电影的对白,他们才匆忙赶回自己的座位。还有放映时因为高温烧断片子而中断,放映员主动扣片子而少放,更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第六,电影海报。电影海报分两种,一种是张贴在交通要道,提示放映时间和放映内容的手写简单海报;另一种是在电影院内卖的8K大小的宣传单页。单页每张2分钱,内容都是钢板刻印的,简单的图案和文字都显得非常粗糙。但是,单页里有许多演员介绍,故事梗概,拍摄花絮等内容,非常吸引我们去阅读,去想象电影之外的花絮内容。我有个习惯,就是每次看电影必买电影宣传单页,买到的单页我都会小心翼翼地放在一个专门的木箱里,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电影宣传单页延长了电影在脑海里停留的时间,也让我与片中角色有了相伴的空间,这可能是最早的追星方式吧。到八十年代,电影宣传单页印刷有了质的飞跃,文字不再是手工刻制,图案都是照片印刷的,每个明星的照片都印刷的那么神采奕奕,光亮照人。有谁知,电影宣传单页这种海报形式,在经历电影一段低迷时期后,逐步被人遗忘,它没有等到电影春天再次到来的时候,就已经销声匿迹了。

那个年代,电影虽然不多,但是,电影所带来的文化感染力还是挺震撼的。大家见面聊天,会刻意引用电影台词,比如: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 七八条枪;把枪交给吉尔吉;就凭这双长满老茧的手,就有资格上大学;马尾巴的功能等等,不一而足。电影中人物形象也会经常引用到生活中,譬如:指一个人霸道就叫他南霸天;有时重归故里或重新加入团队,都会调侃地说我胡汉山又回来;生活中如有谦让,会有一个人说请列宁同志先走;鼓励大家对困难生活充满希望,会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对大家提意见有抵触情绪时会说向我开炮,向我开炮;对精明刁钻的人统称刁德一,对草包大炮筒子就叫胡传魁胡司令;形容八面玲珑的中年妇女就叫阿庆嫂……至于电影音乐,谁都能哼唱几句“海霞”、“卖花姑娘”和“啊.朋友再见!”

今天看起来,聊电影内容,唱电影歌曲,是一个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电影是他们骨灰级精神食粮,是他们用眼睛了解身外世界的唯一手段。他们在电影中寻找生活中的向往,寄托对未来的梦想,是电影抒发了他们压抑已久的浪漫与情怀。

非常怀念那个时代思想单纯的人们,在精神食粮面前易于满足的幸福笑容。

芜湖往事系列之二:看电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