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红尘修行的鱼儿-《论语新解》第五十七天
今日读: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监: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描绘的是一个人俯身低头面对盛水的器皿,本义是以水为镜照视自己。这种照视是由上往下看,于是引申出自上视下的意思,由此又引申出监察、监督等含义。由于监是用器皿盛上水照看自己的影子,所以又把可以照看人影的器物称为“监”,这个意义后世用“鉴”来表示。
监:从上向下看水中影子,这里的意思是周朝自上而下继承了夏商两代的文明进程,现在礼乐文明多么昌盛啊!我欣赏周朝的文化。孔子为什么欣赏遵守周文明呢?周文明在中华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和地位呢?
西周文明是我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周时期文明发展的最高峰。所谓早期国家,是指一个国家从最初的聚落发展到在广大地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专制帝国所经过的中间环节。其间,文化从起源到初步成型的成长过程,也体现了民族的形成过程。而中国的早期国家不仅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也孕育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性格。
西周王朝由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文武周公”也是孔子最为推崇的人物。周公言论多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周王朝的贡献在于:
一、早期国家的构建,采取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而各级贵族都是周天子的臣子。周王室对诸侯国拥有一定的统治权力,诸侯国对周王室也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正是通过分封制的推行,周王室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紧紧控制了诸侯国,实现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西周王朝通过“封藩建卫”,将其政治势力扩展至各地,形成了东起海滨、西到甘肃、北达辽宁、南至长江以南地区的中国早期国家,领土广阔,绵延近三百年。
二、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和其他政治特权。后来,各个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步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宗法制度体系。
三、雍容华贵的礼乐文明: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西周王朝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礼乐文明对历代王朝的发展同样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西周王朝的礼乐制度,为秦汉帝国建立建立大一统的华夏文明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两千多年来,礼乐教化的思想成为儒家思想不断发展的根本支撑,在人们修身治国、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成为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古老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周礼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五礼。即吉——祭祀之礼、凶——丧葬灾变之礼、军——与军事征战有密切关系的礼仪、宾——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礼仪、嘉——喜庆欢会活动的礼仪。周礼不仅涉及冠、婚、丧、祭、朝、聘、乡、射及职官制度等方面的诸多礼仪、礼制和礼义,还包括与之配合的各种音乐使用标准。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不仅礼仪有别,所用音乐也有严格的规定。在大型祭祀活动、征战前的誓师活动和凯旋献捷的庆赏活动中,都配有一定的舞乐;在朝聘和宴饮时,也要吟诗颂歌。如在周武王伐纣归来的大型祭祀和献捷仪式上,人们要演奏名为《大武》《万》《崇禹生开》的乐曲。
为了维护和推行礼乐制度,西周王朝还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对年龄在13岁至20岁之间的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在周礼中,礼与乐虽然功能各有不同,但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王朝之所以延续270多年,从一定意义上说,就得益于礼乐制度。所以,孔夫子对于周朝极为推崇,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调,成为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源泉。周礼对于礼乐的配合我觉得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后世的改动都是围绕周礼的核心来做的,包括现代也是一样,比如国家公祭时播放的音乐,春节联欢晚会时节目的编排都是围绕着礼乐服务的,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音乐来使人很快进入到一个共同的意境里,大家为了同一件事或悲或喜,从而达到情绪共通,增强凝聚力。这也是国外很多人对于中国人的团结感到不可思议的原因。
从这一层来看,难怪朱熹感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夫子将周礼发扬光大,成为儒家的底蕴,一代代传递下去,使其不至于湮灭于历史的尘土里,使中华文明代代相传,成为拥有源头活水,生生不息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