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点赞汇总理事会·推荐社区好文(活动暂停)理事会·成员推文内审通道

大爱不分民族

2023-07-27  本文已影响0人  河南妞

80岁的养母罗淑芬去世后,45岁的马卫平终于回到自己的部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哈族人,取名为马力克。

45年前一个寒冬的清晨,马卫平的亲生母亲、哈萨克族妇女布朗在草原的毡房里生产时,经过一个晚上的折腾,导致难产大出血,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母亲因为失血过多当时一命呜呼。

家里已经有两个孩子的父亲,妻子突然过世,既要放牧羊群,又要照顾两个孩子,对这个刚刚出生的小生命实在无能为力。

当时身为指导员的马士林,这个走过枪林弹雨的老革命看到这家的命运,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带回城里找个好人家抚养!

征得布朗丈夫的同意后,马世林把这个刚出生的婴儿用包被裹好,踹在回阿里,然后又穿上皮大衣,套上皮裤,策马扬鞭一路狂奔回到县城的家。

一路上,马世林一边赶路,一边还要检查怀里的婴儿的呼吸状况,几个小时的骑马途中,马世林都不敢下马方便,生怕冻着这个可怜的孩子。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马世林终于顺利回到县城的家,跳下马的那一刻,马世林几乎支撑不住身体。

“快快快,帮我脱掉皮大衣……”马世林有气无力地喊道。

老婆罗淑芬帮忙往下拽皮大衣时,马世林打起精神对老婆说:“慢点,我怀里有个孩子。”

“孩子?哪来的孩子?”罗淑芬一时摸不出头脑。

坐下来休息的马世林才把来龙去脉说清楚:“在大山里,条件那么差,没有母乳喂养,这个孩子可能就没有命了。我把他带出来,想给他找个人家领养,也许能活下来呢!”

面对突如其来的婴儿,虽然经过一路颠簸,但小家伙精神状态挺好,哭声嘹亮,小嘴还不忘吧嗒吧嗒,仿佛要找吃的,两只小手也无意识地扭动着……

给谁家领养?哈族家孩子都多,不稀罕领养;汉族家谁愿意领养一个哈族巴郎子?

就在老夫妻两个一筹莫展的时候,马世林突发奇想:“要不,咱们养这个孩子吧!咱们是回族生活习惯差不多……”

马世林的想法罗淑芬不是没有想到,但是自己的三个孩子中最小的儿子已经10岁,带孩子的艰难刚刚过去,突然间再照顾这个婴儿,实在有点强人所难。

中午,孩子们放学时,罗淑芬已经买回来奶粉、奶瓶给尕巴郎吃过了,刚刚入睡。几个大孩子看到家里突然多出来的婴儿,每个人的表情差异很大!

已经上初中的姐姐惊奇地问:“哪来的小孩?”心想,“不会是爸爸大山里的孩子带回来的吧?”

大哥看一眼,脱口而出:“好丑!”然后就找吃的东西了。

小儿子卫东则很好奇,不停地问妈妈:“妈妈,哪来的小毛头?”

当马世林把孩子的来历告诉孩子们时,用询问的眼光看过他们:“要不咱家把他留下吧!”

孩子们清楚,在这个家,爸爸一言九鼎,当征求孩子们意见时,爸爸早就拿定了主意,于是这个孩子就在马家安家落户了,取名马卫平。

小家伙体格好,平时喂点奶粉,有时候也给点牛奶,也不挑食。刚好罗淑芬在托儿所上班,每天上班把卫平带到托儿所,也不耽误工作。下班后,哥哥、姐姐们逗一逗,抱一抱,就这样慢慢长大了。

也可能是基因的问题,马家亲生的几个孩子都是微卷的头发,皮肤白净,大眼睛双眼皮,可是卫平脸蛋黑红,虽然也是微卷的头发,可是颧骨很大,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胖子,说话也比较晚,还有点不清楚。

但这并不影响罗淑芬对卫平的疼爱,好吃的尽可能留给这个小家伙。马世林休假回到城里,几乎走一步就把卫平带在身边,一向对孩子严格的马世林,对卫平的宠溺几乎无底线。

卫平上学的年龄,姐姐已经参加工作住到单位去了,大哥考上了中专去外地上学,二哥读高中住校,一星期才回来一次,平时陪伴在罗淑芬身边的只有卫平。

卫平虽然上学不如哥哥姐姐们,但从小就勤快,砸煤块,劈柴火,倒垃圾等这些货,不用罗淑芬安排,样样都做的很好,这让罗淑芬十分欣慰。

罗淑芬退休的时候,马世林早一年已经退休,并在三场那边买了一个3亩地的大院子。

卫平勉强上到初中毕业,再也不愿意读书,工作吧,年龄还有点小,于是马世林就和卫平一起在院子里种菜,然后让卫平骑着自行车到市场上贩卖,刚开始还行,没多长时间,卫平就不愿意去了。

大哥中专毕业后已经分在公安系统工作,想给卫平安排个工作吧,他只有初中文化,实在不行。

而马世林不经意间检查出肺癌后,三个月以后不治而亡。这个时候的卫平更是无法无天,妈妈的话充耳不闻,一天天地和一帮朋友纠缠在一起。

实在没有办法的罗淑珍只好求助于开食品厂的二儿子:“卫平我实在管不住了,要不送到你那里怎么样?”

母亲都求自己了,儿子还能说什么?

卫平在二哥的工厂里上班,和其他工人一样,按时上下班,只是工资没有发到卫平手里,指不定他又搞什么名堂呢!

可是卫平在哥哥这里上班,按部就班,罗淑芬还是放心不下,卫平上班的第二周,它就马不停蹄赶过来看望小儿子。见小儿子工作努力,忍不住又奖励了几张人民币。

眼看着卫平一天天长大,罗淑珍托人在老家给他物色了一个回族姑娘,并把大院里的房子修整一新,办了婚事后,罗淑珍就对小两口讲:“你们两个把三亩地的院子经营好,种菜、买菜,跟着季节走,比上班收入都好。”

安顿好卫平夫妇的生活,罗淑珍就住到了二儿子城里的房子里,让小两口自己经营生活。

刚开始卫平还像模像样地干活,可是时间不长卫平的老毛病又犯了,和以前的朋友又混在一起,老婆劝说无效,一气之下,老婆提出离婚,这段婚姻维持了仅仅两年,气得罗淑珍无话可说。

可能是血缘的关系,离婚后的卫平便回到山北,和几个哈族朋友合伙做生意宰羊卖肉,如鱼得水,不久,还认识了一个哈族寡妇,两个人在一起竟然还那么合拍,那一年卫平已经35岁了。

无论小儿子再怎么不争气,再怎么胡闹腾,罗淑芬还是舍不得放手。

思前想后,把三场那边的院卖掉,在山北给卫平购买了一套房子,还按照规矩给卫平和那个哈族寡妇补办了一场传统的婚礼。

心中十分欣慰:“有个女人管住他,他也安生过日子了。”

此后的几年里,罗淑芬一直在二儿子家养老,卫平偶尔也会过来看望老妈妈。但是眼前的卫平不再是罗淑芬欣欣护着的小儿子了,而是成为了一个标准的哈族壮汉了。

再怎么护理,罗淑芬还是没有抗拒住病痛的折磨,80岁这年终于和老伴团聚了!

办完老妈妈的后事,卫平的亲哥哥们找到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告他:“马家父母把你养大成人,咱们心里感激他们,现如今,他们已经过世,可是咱的亲爹还健在,早就盼望着你能回来。”

卫平这些年早就习惯了哈族的生活习惯,又和这个哈族媳妇生活在一起,回归到原来的部落没有违和感,只是内心深处养父母的音容笑貌时刻还浮现在眼前。

没有马家父母的付出,就没有卫平的今天,虽然名字早就改成了“马力克”,永远还是马家父母心里的卫平,也是哥哥姐姐心中的“平平。”

爱自己的子女是人之常情,爱别人的孩子就会有选择性,而跨民族、跨阶层爱一个孩子,并用心养大成人,那就是大爱了。

这种爱,没有宽阔的胸怀,断然不行,做不到真的去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