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八岁的儿子正在慢条斯理的吃着早餐,鸡蛋面托是以颗粒状进入嘴里,馒头也不例外,看着是张大嘴巴,实际上却咬了一小口。他好像从来都没有过狼吞虎咽吃饭的时候,虽然我知道狼吞虎咽对消化不好,但是还是希望他能多吃、快吃,因为早上的时间的确很紧张。
爱人在一旁不停地催促,我也在一旁“煽风点火”附和着,说什么“不好好吃饭将来长不高”“不快点吃饭上学会迟到”之类的话,让孩子快点再快点,但是无论我们如何催促,人家总是摆出一种“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架势来。催的太急了,他却说出“我已经够快的了,难道你们想让我噎死吗?”的话来,真是拿他没有办法。
今天开始阅读《人性的弱点全集》一书,没想到此书第一章的第一篇文章正好谈到了类似儿子出现的情况,说的也是一个孩子不好好吃饭,任凭爸爸妈妈如何催促,他都无动于衷。后来孩子的爸爸开始反思,反思如何将自己的需要与孩子的需要联系起来,用孩子的需要驱使他完成某项活动,而这项活动也是父母期待他能做的。
例如早饭的问题,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做早餐,家长给孩子打下手,或者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完全放手给孩子。他自己做了早餐,再加上爸爸妈妈的肯定,孩子的自尊心就会油然而生,他感觉到了自己的重要性,而且在做早餐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实现的途径,试想一下,这顿早餐,他还会像前面的情况那样吗?
由此我想到了教育问题,我们当老师的也是经常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灌鸡汤、讲励志故事,什么“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搏的自己!”,什么“要打通学生的任督二脉,挖掘学生的内驱力”,什么“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等等等等,道理讲了一大堆,老师累的唾沫星子满天飞,学生却是两耳不闻老师言,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去了。
所以我们也要走进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心里的所想所愿,什么问题能够让他们振奋精神,什么问题能让他们主动进取,怎样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感觉到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而是自己的课堂,是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舞台,这样才能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教师也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