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说天下】商道·非常道(六十一)
(三十二)商道之顺势谋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这一篇,老子开始更深入地思考领袖之道。春秋战国,策士游说君王,一般以王道、霸道两端来阐发自己的主张。所谓王道,就是仁义礼智信;所谓霸道,无非富国强兵。而在老子看来,这两种主张都不入上乘,理由很简单,这两种思路都是问题导向,可以振作一时,不能常保君道。王道治国,看似君君臣臣一团和气,却难免虚饰贤明的大奸大伪之徒辈出,如有明一代,尤其是晚明。至于霸道,秦隋二世而斩,更是可见一斑。
那么老子的主张是什么呢?且不说观点,单就结果来说,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两次公认的盛世——汉唐盛世(至于康雍乾?我呸,那是准奴隶社会的稳定性。盛世不只人口这一个标准好不,而且那也只是欧洲发现新大陆的附带功绩。至于其他几次社会安定的阶段,只能叫治世,比如仁宣之治),无不是外施儒术,内崇黄老。
现在我们再来看老子的这段主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治理之道,无非是返朴归真,以天道御人道。如果领导人能谨守此道,清静无为,整个统治秩序自然是井井有条,不必再整日里费心思瞎折腾,这就是所谓的“万物将自宾”。
说起来,很多企业领导人的作风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半夜还要找人碰头开会那种。但也有些异类时不时就满世界跑,今儿爬雪山明儿过草地的。这两种领导作风倒也未必就一定有高下之风。不过,历史上倒是有这么一对碰头打擂的,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一位是法家做派,一位是精研黄老之术。抛开三国演义的演绎,就正史而言,我们确实很难比较两人的高下,一位是人臣楷模,一位是成功的王朝掘墓人,不过如果非要以结果论英雄,以身后事评高下,一位身故而蜀亡,一位却是身故而晋兴,还是颇值得我们回味一番的。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于诸葛有这样一段评语:“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再对照武侯祠前的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各位又会生出什么样的体悟呢?
我们再来品读老子接下来的这段话:“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许多事,当下看来有厚薄不均、事运时运之分,但是如果放到更长的历史坐标来看,却是如长期的降水分布一般恒昌有道。做企业也是这个道理,固然我们要争一时之短长,但从规划布局来说,更要立意长远,这就是所谓不谋全局者,不可谋一隅,不谋一世者,不可谋一时。
那么在大战略的层面有了所思所虑,要贯彻到行动面上,该怎么做呢?领导人要着手的,不是挽起袖子下指导棋,而是在刑名制度上下工夫。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立定了规矩,部属才能知进退,知进退,就不会盲动,如此,不管是多少部属多少部门、级别,自然可以如指臂使。这就如不管多大的雨水,只要川流不塞,自然会汇入江河,奔流入海。老子所谓“道法自然”,这又是一个运用之处。现在我们再回头来看诸葛司马之争,为什么最后胜出的是司马氏?正是因为司马懿从入仕到掌握天下权柄,所谋的从来不是一时得失,或者说所谓的形胜,而是始终把握势胜的大方向。只要北魏掌握居高临下的军事地理优势,人口与兵力优势,文化与经济发达程度的经济优势,以及司马集团对于北魏的实际掌控力,司马氏一统天下,无非是早几十年晚数十年的时间问题,以及由谁取天下的时机问题。成功不必在我,与成功操之在我,很多时候,不过是一体两面而已。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