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短片小说《班主任》读书笔记

2020-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万岁热水

读后感:

《班主任》一书,在开始采用第三视角,客观地叙述故事,引领读者从上帝视角去看这个故事。不过,因为我缺乏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我觉得作者不仅用了上帝视角去讲故事,还用了天使人格去塑造人物角色。

文章段落;

“张老师实在太平凡了。他今年三十六岁,中等身材,稍微有点发胖。他的衣裤都明显地旧了,但非常整洁,每一个纽扣都扣得规规矩矩,连制服外套的风纪扣,也一丝不苟地扣着。他脸庞长圆,额上有三条挺深的抬头纹,眼睛不算大,但能闪闪放光地看人,撒谎的学生最怕他这目光;不过,更让学生们敬畏的是张老师的那张嘴,人们都说薄嘴唇的人能说会道,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里播下革命的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息地把学生心坎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

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有这样的老师吗?也许是现在的社会环境或者我的狭小的个人经历让我萌生这样的想法吧,张老师人性的光辉,职业的素养,进步的思想,高尚的灵魂都像下午一点的太阳,让人的阴暗面无地自容,也使我萌生出没有这样的老师或者说没有这样的人格的念头吧,原谅我的狭隘。再加上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初步了解,我认为“四人帮”带来的黑暗和影响是非常大的,在这种环境下,这长达10年的黑暗下,绝大多数的人性光辉都会被社会扑灭,而希望的火苗也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批斗中,消失殆尽。所以当刘心武塑造出张老师和尹老师这两个光辉的教师角色时,我可能第一时间想的是太光辉了,像极了当时板报里画的宣传画像一样。

不过后来在我打下这一连串质疑的文字的时候,我又审视了一遍自己的内心和顺理了一次思路。知人论世,因为我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解,以及一些优秀无产阶级读物的阅读,从知识层面、精神层面上,我都无法达到张老师的那个思想高度,但是在道德层面上,我本质上是认同但不理解的。这也让我明白自己的一个问题,在阅读和理解上的缺失,使我无法感同身受。当时高频率,强制性的学习马列精神到如今的教育我接受的马列教育还没我语数英三科重要,学习也仅仅是应试罢了。现今,我们的三观远不如那个时代那样的坚定,人的思想也总随着社会出现的问题动摇,我们从知识,价值观上的缺失,也使得我们在面对事情的发生的时候,没有全面的思考,仅仅依仗着内心的道德天平去判断,时至今日,看到社会舆论不断的变动,我有一个念头,仅靠道德去评判一件事,往往是错误的,不全面的,因为很多时候,群众连正确的逻辑都没有,三观差异越拉越大,道德没有根基可言。

扯远了,回到课文内容

延续问题

文章段落;

"资产阶级标榜“自由、平等、博爱”,讲究“个人奋斗”、“成名成家”,用虚伪的“人性论”掩盖他们追求剥削、压迫的罪行。而宋宝琦呢?他自从陷入了那个流氓集团以后,便无时无刻不处于森严的约束之中,并且多次被大流氓“扇耳光子”与用烟头烫后脑勺。他愤怒吗?反抗吗?不,他既无追求“个性解放”、呼号“自由、平等”的思想行动,也从未想到过“博爱”:他一方面迷信“哥儿们义气”,心甘情愿地替大流氓当“炊拨儿”,另一方面又把扇比他更小的流氓耳光当作最大的乐趣。什么“成名成家”,他连想也没有想过,因为从他懂事的时候起,一切专门家——科学家、工程师、作家,教授……几乎都被林贼、“四人帮”打成了“臭老九”,论排行,似乎还在他们流氓之下,对他来说,何羡慕之有?有何奋斗而求之的必要?“知识即力量”吗?对不起,我们的宋宝琦也绝无此种观念。知识有什么用?无休无止地“造反”最好。张铁生考试据说得了个“大鸭蛋”,不是反而当上大官了吗?……所以,不能笼统地给宋宝琦贴上个“满脑袋资产阶级思想”的标签便罢休,要对症下药!且不说资产阶级在上升阶段的某些观点,如“知识即力量”,我们无产阶级可以批判地继承;细琢磨一下,资产阶级在上升阶段的那些个思想观点,宋宝琦头脑里实际上并不多甚至没有,他有的反倒是封建时代的“哥儿们义气”以及资产阶级在没落阶段的享乐上义一类的反动思想影响……请不要在张老师对宋宝琦的这种剖析面前闭上你的眼睛,塞上你的耳朵,这是事实;而且,很遗憾,如果你热爱我们的祖国,为我们可爱的祖国的未来操心的话,那么,你还要承认,宋宝琦身上所反映出的这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并不是极个别的!请抱着解决实际问题、治疗我们祖国健壮躯体上的局部痈疽的态度,同我们的张老师一起,来考虑考虑如何教育、转变宋宝琦这类青少年吧!"

小混混=封建残留+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管制环境

一个关于小混混心理解剖,社会面貌,精神世界的探讨。可以通用于许多的小混混。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宗旨都只有一个:理解,我希望能通过阅读,理解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情,一些普遍意义上的坏人,他们的身不由己,一些普世认为的好人,他们背后的努力和美好品质形成的一个过程。在理解坏人的时候,能提高我们的同理心,在分析好人的时候,能让我们逐步趋近他们,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我一直相信因果这件事,因此对人对事,有时候难免会消极。就像对待宋宝琦这种社会小混混的时候,我没有张老师的悲凉的情感和想要改变他的动机。在看到张老师对这种社会小混混的分析的时候,我是觉得无奈和为张老师后续的教育感到棘手,当然在我以为后续会讲到如何改变宋宝琦的故事,结果发现没有,我有一瞬间觉得这小说是被腰斩了吗?宋宝琦的诞生是社会和人的因果循环,因为社会的问题引发了人三观的问题,也是家庭的因果循环,因为母亲的溺爱所以孩子歪曲,也因为孩子的歪曲,父母收到了来自孩子扭曲的伤害。内部循环,我个人是觉得没必要干扰的…不过当个人影响到了其他无关循环内的人的时候,就要遭受社会的痛打,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产生新的因,就要接受它带来的果。所以张老师是善良的,也是光辉的,正正是因为他想扭转这因果,他想改变这种恶循环,看不惯因果而做出改变的人,本身就是勇敢坚定强大的人,这里的强大是指内心和他的思想高度和道德高度,我打心里敬佩。

人物塑造

张老师:张老师在里面可以说的上是一个无可挑剔的角色,当然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新时代是否真的到来,他是否真的能展开正确的教育一些犹豫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正常的。张老师经历了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同时深谙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事物的对错,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被有心之人所控制,在拥护自己的主义的同时,也应当去理解和思考其他事物的存在,“存在即合理”。民国年代,是思潮起伏和思想运动最活跃的时代,虽说是国家危难当头,但是现今有多少文人墨客想回到那个自由的时代,我也想。不同思想的碰撞,不同想法的涌现,对知识的渴求,对理想的向往,虽然我没生在那个时代,但是在我的幻想中,民国时代的青年,就像中国胸膛中滚滚的热血,生了病又挨了打的中国跌倒在地,外人认为可以尽情欺辱,但实则中国的鲜血在滚滚发烫,正在抵御病毒,也在蓄力准备还以敌人致命一击。可当这批鲜血经过岁月的沉淀后,看到了新的血液迸发着活力却因为错误的指引而使得中国埋下病根,他们又该如何去做呢。最后张老师的决定和做法无疑来说是勇敢的,正确与否,和他能否得到认可另说,因为人性和人的思想观念没那么简单,不是几场演讲和一颗真心能做到的,需要的是上层的认可和社会观念的整体改变,不过能开始总是好的。

尹老师:作为理科老师,他在文革时期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坚持着科技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这一想法真的不易,当然他对宋宝琦的处理方式乃至于他对教育的观念,是有一点缺陷的,不过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没有人能保证宋宝琦能改邪归正,就是清除他脑内的落后思想就已经是个大问题了,老师虽说是教书育人的角色,但是宋宝琦的因果明显不是他们的问题,是这个社会的问题,所以尹老师认为应该把宋宝琦交还给社会处理也是可以理解,即便所谓的道德上不能这么处理,可这种一颗老鼠屎坏一锅粥的风险谁又能承担呢?Happy Ending的故事谁都喜欢,但现实还是Bad Ending比较多。

谢慧敏:一个可怜的,有点惹我厌的女孩,虽然张老师对她的分析很准确,我也能理解,可是太固执的人格总不能引起我的好感,虽然我能理解,但并不妨碍我不喜欢她。被“四人帮”的阴影笼罩着的女孩,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而容不下一点点的异物,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且作为班里面的团书记,我觉得她更像小红卫兵多一些以及不排除会打小报告的嫌疑,我一直挺害怕她会到局子里举报张老师的…总的来说,带着我的主观偏见去看这个女孩子,她的三观真的有些扭曲。我也不晓得后面张老师能不能打动她,而她会不会去看那本“黄书”,因为刘心武没写…【怨念超大的我】。怎么说呢,这个角色的塑造映射了,其实也不叫映射了,因为刘心武很直白的告诉了是“四人帮”的错,是这个文革毒害了这个青年。

不过讲起这个,我就想说刘心武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是直接针对现实问题的,想引发读者的共振心理,不得不说是引起了一点,但是他的语言过于直白,情感倾向过多了,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让我无法沉浸在故事中,而是沉浸在刘心武的个人情感中,说是他的个人宣泄会不会有些重,但是带给我的感觉确实如此…

石红:甜心女孩,一个正面的,美好的女孩子~是张老师学生时代的再现,是刘心武对新青年正确面貌的塑造,从石红的角色塑造就很明显看出石红是“亲闺女”哈哈哈,是一个融汇了新思想,没有受到文革荼毒的好青年。而且她联系鲁迅的《表》,然后给女同学做思想工作,同时在与谢慧敏吵架后,没有太多的负面心理,依旧劝说谢慧敏来听一下《表》的朗读,就足以看出她的胸怀和她的修养。她性格和三观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在谢慧敏,宋宝琦,石红这三个青年身上,映射出的是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新一代的影响。这一点也让我印象深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