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博士做中学老师,不是中学的光荣,而是相关产业的耻辱
韦志国原创作品
近日,深圳某中学官方公众号公布2020年入职的教师信息,最吸引眼球的是66人中,博士21人,博士(后)6人,这些博士大多毕业于国内外一流高校。
这是不是人才浪费,是不是人才高消费,引起争议。
校方说,引进高层次人才做中学老师,是“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一
从个人角度而言,名校博士去哪里就业,完全是个人自由选择,别人没有什么权力去说三道四。相信这些博士也不是被挟持到中学就业,肯定是个人权衡多种机会之后做出的最优化选择。
问题就在这里:博士最优选择竟然是一所中学的教职?难道再也没有更适合他的岗位了?
实际情况恐怕还真是如此。
二
如果只是个别博士做中学老师,也没什么,只是让人觉得好奇,作为谈资而已。但深圳该中学大批量引进,何况还有很多类似中学没有进入人们视野。综合看来,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学历到了博士,更何况是一流高校博士,相信他们有自己的学术理想、研究志向。一个正常的人,攻读博士的初心绝不是将来去当中学老师。
这个层次的人,生存生活压力虽然有,但并不大,不至于为五斗米折腰。
什么原因让他们放弃学术理想,放弃自己十几年的努力方向?
答案恐怕只有一个: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关的产业或行业中没有足够吸纳就业的岗位。没有更适合他们的岗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进入一线城市中学,拿一份可观的收入。
什么原因让他们忘了初心?
三
博士教育的定位是培养高层次研究性人才,创新能力是极其重要的。现在,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就业时面临没得选的局面。
即使名校博士,也得遵循就业市场的供需规律。
博士就业的传统渠道主要是科研院所、高校和业内著名企业。对这批60余名博硕士而言,这些渠道要么不需要人,要么开出的待遇条件缺乏吸引力。
这说明什么?高端人才培养速度,远远超过相应岗位的需要数量,只好不断外溢、下溢。
中学教师岗位职责主要是育人和教学,科研属性很弱。当然,中学更看重各种学科竞赛,相信这些名校博士能够带领学生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成为优秀的竞赛教练不在话下,但竞赛获胜不等于创新性研究。
这些名校博士培养的中学生,将来大概率还会考博士,然后再进入中学或小学,继续培养竞赛选手,如此循环。中小学赚足了面子,可谁丢掉了里子?
高端人才到中学任教,不是中学的光荣,恰恰是相关产业的耻辱。即便算不上耻辱,至少也是无奈。
一边是高科技产业被卡脖子,一边是大量人才无用武之地。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案,不是这样一篇小文章能搞定的。
很多事情,用常识就能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如果有人用所谓的情怀、自由等各种高大上的普世价值去解释,就要小心他们说的其实都是谎言,至少在掩盖什么,或者在自我麻痹。
在此只能说,对于名校博士做中学老师这种现象要保持基本常识判断,不要黑白颠倒,不要自欺欺人,不要相信“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之类的胡言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