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姐妹篇】不断拆解,直到问题属于你
所谓人生,也许就是不断遇见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生命的无解,便预示着人生的终结。
不同的人生,也许只是因为遇到不同的问题所铸就;人生的不同,便是因为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别所造成。
面对一个庞大的问题怎么办?
面对一个陌生的问题怎么办?
抛开具体执行层面,一个问题的解决,大抵有一个基本的流程:遇到问题→理解问题→拆解及定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总结问题。
这中间,理解问题是前提,拆解及定位问题是关键,提出解决方案是根本,总结问题是升华。
01
遇到问题,先反问自己“遇到的问题本质到底是什么?”或者“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一步,找出问题的关切点。这里的关切点,是指提出问题人员的关切点,而不是解决问题人员自以为是的关切点。
第二步,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 尽可能确定出可以准确衡量的目标,避免模棱两可。
第三步,要明确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源。只有在自己可调用资源范围的方案才是可行性方案。
比如,遇到“妈妈让你穿秋裤”这个问题,穿秋裤是问题点,关心你是关切点,不要着凉是目标,你的爸爸或者外套是用来解决问题可以动用的资源。
02
拆解及定位问题,就是把复杂或陌生的问题进行层层拆解,直到定义到“元问题”。
所谓“元问题”,就是那些最本质、最细小的待解决的问题。
但我认为,对不同的个体,不必刻意追求元问题本身的定义,只要拆解到自己能解决,或者能部分解决,或者知道自己可调用的资源范围内谁可以解决就好。
所以,拆解及定位的目的,就是让问题不再庞杂、不再陌生,要么自己可解,要么知道怎样可解。
比如,把“找不到女朋友”的问题,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自身层面,一个是外部层面;自身层面可以分为硬件层面、软件层面;硬件层面包括学历、工资、外貌、身高等。学历不够,努力升级;工作不多,抓紧挣钱;外貌不好,尝试整容;身高太低,鞋子来凑。
只有拆成这样,才是具体可解的元问题。
03
当然,拆解问题绝非如此简单,除了需要对问题所涉及的领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还需要正确的思维工具,最典型的是把问题公式化。
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尝试着这样思考,“这个问题的公式是什么?”如果,能把一个问题公式化,就找到了最好的拆解方式。
比如:
广告收入=展现量×点击率×每个点击的价格;
单客经济的销售额=流量x转化率x客单价;
营销=创造意外+聚焦传播源+强化记忆点;
段子=铺垫+包袱;
红酒的质量=冬季降水量+生长期温度+收获期降水量;
婚姻的稳定程度=与(夫妻双方做爱的次数—吵架的次数)成正比;
…… …… ……
这些现成的公式,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总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拆解和定位问题的思路。
04
我们具体以“卖煎饼”为例,来一起看看公式化拆解问题的过程。
问题:煎饼摊平均每个月到底能赚多少钱?
第一级拆解:
煎饼摊的月利润 = 每天卖出的煎饼数量 × 每套煎饼的价格 × 每月工作天数 - 煎饼运营一个月的总成本;
第二级拆解:
煎饼摊的日收入 = 每天卖出煎饼的数量 × 每套煎饼的价格。
第三级拆解:
每天卖出煎饼的数量 = 每小时卖出煎饼的数量 x 每天工作的小时数。
第四级拆解:
每小时卖出煎饼的数量,区分早晚生意较好时,与其它生意一般时。
通过层层拆解,我们大抵可以估算出煎饼摊的收入。
又比如,估算一个城市的地铁每日运客量。
每日的运客量 = 地铁数量×每条地铁装载的人数;
地铁数量=地铁线数×每条线同时运行的地铁数量×每辆地铁每天运行的次数;
每条地铁装载的人数=每辆地铁的车厢数×每节车厢的核定人数×上座率。
05
在拆解问题时,公式化思维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公式化。
我们还可以使用假设驱动和构建问题树的方法来进行拆解。
“假设驱动”,在应对复杂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之前,先做一个尽可能合理的假设。其本质与“试错法”、“排除法”有些类似,关键在于“假设条件”的设置。通过不断的假设,一步一步的优化,直到逼近问题的真相。
“问题树”,又叫逻辑树、演绎树,通常就是一个树状结构,如思维导图。具体可分成五个小步骤:
第一,找出问题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和起始问题;
第二,确定导致核心问题和起始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三,确定核心问题和起始问题导致的主要后果;
第四,根据以上的因果关系画出问题树;
第五,反复审查问题树。
06
只要拆解,不得不提经典到不用阐述的麦肯锡“MECE法则”,完全穷尽、相互独立。
【解决问题姐妹篇】不断拆解,直到问题属于你即:把所有的分类情况都包括在内,又没有逻辑上重复的地方。
不断拆解,再庞大的问题总有一部分属于你,再陌生的问题总有一部分熟悉你。
如此,这个问题才算真正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