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事情:羊的鸣叫

2023-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化学者黎荔

作者:黎荔

《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1933年冬重返家乡途中的一篇游记,后辑入散文集《湘行散记》。这篇文字以行云流水之笔记录湘西的山川风物及边地生活的原生态,那些过往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黯淡灯光及唱小曲的妇人,上岸下船的杂沓人声,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在描绘人世间的各种纷纭中,突然出现了动人的一笔:“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的鸣着吧。’算算日子,再过十一天便过年了。‘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了。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这段话不知为什么让我感动,在小羊“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与河上河下的琐碎对话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这河面杂声唤起了一种宁静感———这是动中之静,变中之不变,凝聚着和历史、文明、理念都没有关系的永恒。流在汤汤河水上的夜是忧郁的,这忧郁也如水如夜般悠长而软和,沈从文向人生的远景凝眸,看到了生命深处的蕴含。那只小羊的叫声,使沈从文不能忘怀,也使读者释卷之后难以放下。温柔的咩咩羊鸣,仿佛化解了某种痛楚,使人觉得生命是很美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可以让人爱的,包括所有的人,包括脚下的那些微不足道的蝼蚁。这样的时刻似乎是软弱的,因为自我变得很渺小很谦卑,对于一切有生无生都是那么温暖地爱着。那种人生的暖意润感,触手如春。

以沈从文的经历,他曾经目睹过混乱时局的无数杀戮,本应当写出充溢着血和泪的作品,然而,人生内部更深的蕴含使他越过了现实表面的血与泪,他将一切都在“微笑”中担当下来。这是怎样一种“微笑”的份量,沈从文说:“这微笑有生活全部屈辱痛苦的印记。有对生命或人生无比深刻的悲悯。有否定,有承认。有《旧约》中殉教者被净化后的眼泪。”凌宇在《从边城走向世界》一书中,这样评价沈从文:“胸中血与泪的现象淤塞过多,痛苦到达极点之后便是超痛苦,他反以冷静的观照和柔和的温爱出之了”。越往生命的深处走,沈从文越是认定美在生命,美存在于一切有生之中,生命之理必将战胜庸鄙、堕落和死亡。他将一生所见到的社会的无情、残暴和个人所受的蹂躏牺牲,一律看成社会的病,人的无知,回报之一种无私的友爱和温情,并把这种情感反映到生活中和一切工作中。他一生应付任何困难,一贯是沉默接受,既不灰心丧气,也不呻吟哀叹。他好象是把那最东方的古民族和平灵魂,安置到那毫不相称的战乱世界里来,梦中永远是另一个天地的光与色。

多年以来,一直不能忘怀沈从文笔下的羊鸣,及至读到苇岸的散文,耳边再次响起了那“固执而柔和”的羊的呼叫。苇岸曾经在新疆亲眼看到屠羊,一只高大的公羊被两个小孩徒手赶进屠场。血腥气息的突然刺激,使公羊警醒。它本能欲退,一个孩子伸手一拦,又使它恢复了镇定。它走到悬挂同胞尸身的横梁下,一个屠师猝然将它搬倒,头扭向血坑,然后操刀。它没有踢蹬,没有挣扎,甚至没有哀叫,它承受着,大睁柔弱的、涵义深远的眼,阵阵抽搐的壮硕身躯,渐渐平静。新疆的这一幕深深刻进苇岸的脑海,让他终生难忘。在《上帝之子》一文中,苇岸这样写过:“在所有的生命里,我觉得羊的存在蕴义,最为丰富。‘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羊自初便位于对立的一级,它们草地上的性命,显现着人间温暖的和平精神:它们汇纳众厄的孺弱躯体,已成人类某种特定观念标准的象征和化身。”在《在大地上的事情》中,苇岸说羊“在J•H•摩尔的著作中,被称作天空的孩子。它们是从文明之前的险峻高山,来到平原的。它们的颜色和形态,至今依然像在天上一样。它们没有被赋予捍护自己的能力,它们唯有的自卫方式便是温驯与躲避。它们被置于造物序列的最低一级,命定与舍身联在一起。它们以其悲烈的牺牲,维系着众生的终极平衡。它们是一支暴力与罪恶之外的力量,微弱而不息地生存在世界上。”

我渐渐明白沈从文笔下回荡的羊鸣和《圣经》的渊源。羊是大地上的圣徒,它们的力量,在于洁白无辜,它们露出善良的面孔,等待着来自任何一方的采取。沈从文与苇岸的文学生涯虽然相隔半个世纪,然而,他们阅读《圣经》并深受《圣经》抒情气味的感染,喜欢在作品中写羔羊和牧羊人,坚持大地道德的公正体现和的力行体验,几乎同出一脉。他们的理想主义追求从“生命”的层次超越时空与一切人为的界限,不仅超越政党、集团、民族和阶级,甚至还超越于自然界的人本主义,与万物荣辱与共。西方的环境伦理学认为人以外的动物同样也是“生活的主体”(subject of a life),有体验生命,感知苦乐的能力,所以人去压迫、食用、使用它们都是反伦理的。沈从文与苇岸都能充分感受动物们的生活体验,将它们看成是平等的生活主体,让动物和人同享自然赋予的灵性,并将动物的灵性描绘得天真而洁净。在沈从文的作品中,那些“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驯如小羊”一样的男人,那些“触目为青山绿水”,“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一样的女人,如鱼戏水般地融合于大自然之中。沈从文将人比动物或将动物比人的句子俯拾皆是,如将翠翠比作山头黄麂,将因腿伤不能下地的牛比作请病假的小学生,原始、蒙茸的自然和人生现象在他笔下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苇岸也和沈从文一样,由万汇百物的美和爱有所启示,在沉静中生长的宗教情绪,无可归纳,因之一部分生命竟完全消失在对于一切自然的皈依中。对于无限和永恒的大自然,对于其中的许许多多的小生命,他不惜笔墨,描写种种细枝末节,充满无法言说的关爱之情。在三十九年人生中苇岸所求有度、弃绝杀生,坚持俭朴和素食主义的生活方式,后来因为患重病期间没有把这个信念坚持到底,苇岸留下了沉痛的临终遗言,引为平生最大的愧悔。

沈从文钟爱的作品之一《媚金•豹子•与那羊》,是关于受伤的爱情与羊的故事。豹子在对歌中征服了媚金,他们相约夜里到洞中幽会。因为是第一次的爱情结合,豹子千方百计要为新妇找到一份完美的见面礼——一只纯洁无疵的羊,他要用白羊换媚金贞女的红血。然而,豹子在羊群中找取所要的羔羊,看去看来却无一只中意。奔波了一整夜,最后才无意中拾到一只迷途哭泣的小羊,羊的一身白得象大理的积雪,前腿却是折断了。在赴约路上,受伤的羊低低的喊叫,善良的豹子悟出羊的痛苦,又转回去为羊敷药。等走过无数高崖,涉过无数水涧来到幽会的山洞,豹子看到的却是血——以为情人失信的媚金已将小刀插入了胸膛。不愿独活的豹子把刀子也扎进了胸脯,只遗下那只业已半死的羊。沈从文从湘西原始习俗的遗存里,想象和创造出关于两性关系原生形态的构图,和现代社会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污染形成对峙。在这个故事中,悲剧的原因是爽约,爽约是因为那一只羊,见证爱的纯净与忠贞的羊。为了信守爱的选择,维护爱的尊严,恋人们共同跨越了生与死的界限。这是一段以白羊来隐喻的、以献祭来完成的爱情。那又岂是人间的情爱,正是人类对自然对神灵的深情与敬畏啊!在沈从文笔下的乡土人生里,神还没有成为人的异己力量和对象,而是与“人生情感的素朴,观念的单纯,以及环境的牧歌性”相连,他从苗族的祭神仪式中,看到“神之存在,依然如故”,而我们这些背弃天神的子孙,早就不懂得亚伯拉罕向上帝祭子的虔诚,不懂得作为神的献礼的一只羊的份量了。

沈从文和苇岸对于羊的悲悯,对于大地的执拗眷恋,实质上是对他们理想中的健全人性与生命形态的一种向往与追求。羊是自然界中的弱小,居于自然秩列的最底层,供养和维系着众生的平衡。大地上那些初始的事物:树木,草,河流,农人,也都属于这个最底层的弱势群体,生命虽然渺小而脆弱,实则拥有“高于其他造物的生命力”,因为只有他们才是大地的永恒面目和一切生命的底蕴。据考古学家的考古报告发现,人类最早驯化饲养的动物不是狗,不是猪,不是牛,而是羊,羊是人类最早的生物伙伴。世界文明古国的历史中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崇羊现象,羊不仅是远古先民的吉祥灵物,而且羊的生活习惯有许多人格化的品行,因而羊被人们视作仁、义、礼、德的人格象征。羊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曾经影响过人们的物质、社会、宗教、外交、精神生活,等等,并作为神判灵物代表至高无上的原始之法。中华民族祥和循法、道德践履的优良传统与诗性精神根植于古老的“羊文化”。汉字里最好的几个字,如美、善、祥等,都带“羊”字的边旁,与“羊”有不解之缘,它们的符号意义或观念内容也是相互沟通的。按董仲舒的意见,羊有好仁、死义、知礼等品德。他说:羊有角而不用,这是好仁;被抓而不叫唤,被杀而不哭号,类似死义;羊羔食母乳必跪,仿佛知礼。这种逐水草而迁的动物,有着天地神人都敬畏的优良品性,在高天厚地间孤弱而顽强地生存,在各种命运之前从容地尽其性命之理。它们和人类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呈现为人类的某种启示和象征。除了大地母亲之外,人有着太多的地方太像羊了——命运给了我们弱小的躯体,但我们正是用这躯体与命运进行着抗争——我们是羊,很柔弱,但却很顽强,有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向上的力量。羊象征着善良纯洁天真美好的品质以及人对这些品质的追求。

郭沫若曾有《夕暮》一诗,小说家和诗人废名在40年代曾盛誉其为“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

一群白色的绵羊

团团睡在天上

四围苍凉的荒山

好像瘦狮一样

昴首望着天

我替羊儿危险

牧羊的人哟

你为什么不见?

这首诗如同谶语,云彩纯白如绵羊,四围野山狰狞,直入云霄,如一只只饿得发慌的狮子,让人替绵羊倍感担心。在人类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在物欲的喧嚣与骚动中,我们这个时代的牧羊人,那些融于自然、深入大地心灵的人,那些守护生命善意、勇于牺牲和承担的人,到底去了何处?在我们的生活里,这样一种人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