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你会怎么抉择呢?

长期关注某个领域,一些问题就会频频出现,不知道这是长期关注的原因,还是每个领域都会有这么一两个问题长期霸居首位?情感领域一直是我所关注的,在我看来,这是最能看到人和人不同的地方。“事实只有一个,解释因人而异”。
这不同的点,我理解为这是每个人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解释,不同的答案,不同的选择,每一个决定背后的动机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某个人的写照。甚至,从解释出发,你会发现,原来人和人之间并不存在那么大的差异。可往往,这么去想的时候,又会发现,好像也不对。若真的没那么大的差异,为何人和人之间会起冲突,会纠结,会产生矛盾,会争执,甚至会相互抨击。
有时候,我就在想,这有意思?反正,我是不太能够理解的。为什么要纠结于别人的评价,为什么要征询别人的意见,为什么要在意和自己无关的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关键是这能够让自己变得幸福吗?这样的争执会有结果吗?说实在的,我承认在我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性格之后,是不抱指望改变他的,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

从相爱相杀的角度来说,爱一个人越深,恨一个人也同样不浅。终究,爱从某种角度上说,往往都是得不偿失的。谁不知道,你一旦付出多了,给别人付出的空间就少了,若是想要达到均衡那是多么难的事情呢!
原本,一厢情愿地付出,要求对方也是如此,这本身就不合理。你对我好,我很感谢,但是你一直对我好,我会习惯,会麻木,甚至会厌倦。而你呢?会厌倦吗?能坚持多久呢?多久之后,我习惯了你的好,你却突然收回了你的好,你叫我怎么去想呢?
若是彼此都心甘情愿地付出,那其实也不存在什么得失了。从这个角度上说,你的付出,感谢他的成全,反之亦然。如此,也算是达到了均衡。只是人会怎么去看待这件事呢?付出是事实,解释却全凭个人,因人而异。

想要获得感同身受,活到现在我是越来越不抱希望了。在电视剧《手机》中有这么一幕,讲述的著名主持人严守一和作家刘震云就谈到这么一个话题《朋友啊朋友》,彼此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展开讨论。
严守一的理解是:“有朋友来了,那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儿”。刘震云对此的看法则不同,他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本意是:“正是因为身边没有朋友,所以他盼望远处来一个朋友”。两者对于朋友的看法,似乎并不矛盾,“有朋友来了,那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儿”,这是结果,放到“正是因为身边没有朋友,所以他盼望远方来一个朋友”之后,似乎也没什么毛病,不是吗?
就情感领域也有这么一个问题:“面对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你会怎么抉择呢?”从这个问题出发,很显然问这个问题的人觉得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他们是彼此对立的。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爱你的人,他的主体是你,你爱的人,他的主体也是你。其实,两者之间最大的关联都是你,只不过从结果上来说,爱你的人你似乎在得到,而你爱的人你似乎在失去。但这是事实吗?简单的说,付出就一定会得到吗?或者说得到就一定是付出了吗?显然,没有人敢肯定这一点。
我们往深了说,他为什么爱你,你又为什么爱上的是别人呢?显然,爱是很难能够说得清的,爱不可说,一说就错。甚至我们生活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喜欢一个人,却说不上理由,只有讨厌的,才明确自己讨厌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从“讨厌”的角度出发,我们其实很容易发现问题。我们之所以在“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之间纠结,其本质来说,都是有讨厌的成分存在的。爱你的人,你不确定自己是否也爱他,否则就不会有矛盾了。同样的,你爱的人,你也担心对方是否也会爱自己。所以,从本质的角度来说,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其实都不能算是满意的结果。最好的结果就是你爱的人也爱你,两情相悦是最好了。

抛开“讨厌”的部分,谈“喜欢”其实也是一样的。爱一个人你是说不上原因的,即使勉强的找一个借口,也未必真的就是如此。爱你的人,你自然是喜欢的,只是这喜欢尚且不能上升为爱,否则,也不能让你纠结了。同样的,你爱的人你就真的确定吗?对于爱一个人,同样你不能满意,因为这意味着被选择,被选择就有可能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对方想要的。
所以,从“喜欢”的角度来说,你还是无法作出选择。那么,为什么要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呢?似乎很少人去思考这一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一个动机问题了。而用老子的一句话说就是“你想这么做的动机,是否出于不良的动机呢?就你现在的实力而言,你所设定的目标或收获,是不是有点好高骛远?会不会太贪心了点?”
从总的角度来说,确实,在“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之间作出选择,要么是贪心,要么好高骛远。从实际出发,事实就是,这些都不是和你最配的。查理·芒格就说:“想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那么,会在两者之间纠结,显然这都是不是配得上的问题,而是不配的问题。

既然知道了问题在哪,那么事情的解决方法是不是就出来了呢?关于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混淆了解决问题与发现问题的思路差异。简单的说,如果将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比作上下游,发现问题是居于解决问题的上游的。也就是说,你能解决问题,并不代表你能发现问题,反之亦然。
因为,在何种场合需要何种思路,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结构性矛盾,这两者之间并非一路坦坦途相通,而是存在不连续的裂隙。很多时候,人们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才难以发现问题。要知道,我们常常被“解决问题型”的价值观所支配,可这并不代表就适用于这个问题。
这段话听起来有点晦涩,说白了也简单,那就是跳出这个问题去想更高级的问题。既自己究竟想找一个怎样的人共度余生呢?我想这才是关键吧!不论是“爱你的人”还是“你爱的人”,本质来说,你都是在考虑究竟在两者之间选择哪一个共度余生。

如此说来,这个问题就简单了。即你要做的不是在“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之间作出选择,而是要知道自己想要寻求怎样的一个人共度余生,这才是关键。
知道了自己想要寻求怎样的一个人共度余生,那么,选择题就变成了问答题,再去从答案中去找寻与之匹配的人,结果就有了。如此,也就不用纠结了,不是吗?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其中有个关键是,“你爱的人”本身就算是一种答案。当然,我不是说,这就意味着你要选择“你爱的人”。我想说的是,最好的办法是配得上你爱的人,这不是最终的答案,更不是选择题,而是你为什么会纠结于在“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之间纠结,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因为现在的你,尚且也不确定你爱的人是否也会爱你呢?
这么说,答案呼之欲出,两者都不是你的答案,更不应该这么去选。至于原因,我想你为什么纠结,肯定会有自己的解释。我想说的是,努力让自己实力变强,强到足以配得上自己的喜欢。换句话说,你要找的不应该是“爱你的人”或者“你爱的人”,而是找一个两情相悦的人!
鹿九
2019年7月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