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城的故事

2020-08-25  本文已影响0人  周老师的生活

        今天,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讲对千年古村郑城的一些所见所闻,进一步唤起郑城人尤其郑城的年轻人对郑城历史的记忆,进一步彰显郑城人可歌可泣的改革精神和时代风貌。

      千百年来,郑城村民依靠自已的勤劳和智慧,在这方肥沃而又美丽的土地上勤奋耕耘,砥砺前行。他们念念不忘“在山靠山,在水靠水”的理念,顶住层层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一亇又一亇的胜利。这里,出现过舍身亡死,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杰出党员代表以及受日本侵略者抢杀而坚强勇敢的农村女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里已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民宿经济的杰出代表,新农村建设的新样本。

      一、 郑城村名的由来

      传说郑城村名是出自唐朝罗衣秀才之口,这位秀才是四川蓬溪县石洞镇人,原夲是玉皇大帝派下凡的真龙天子。是他母亲53岁、怀孕18个月才出生的孩子,小时候读书聪明过人,乐善好施,待人和气,敬重老人,村里人都很喜欢。每次上学路过土地庙,他都向菩萨磕个头行个礼。还给庙里石狮子嘴巴放个饭团什么的。土地公公也经常出来向罗衣秀才行礼致谢。

        有一天罗衣秀才把土地公公向他行礼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激动,心想菩萨显灵,罗家要当大官了,儿子要当皇帝了!

      罗衣五岁那年父亡母寡,以后妈妈再也没有嫁人,母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过的很清贫。家里总是缺米少盐的,妈妈时不时向左邻右舍去借,日子久了,还是还不上。为了生计还得向人家借,可村里人见了他娘就远而避之,谁也不肯再借她了,他妈妈回到家里总是拿了个火棍或火铲之类的器具一边骂一边敲打着灶台:我家罗衣总有一天要当皇帝的,那时候统统把你们杀死,杀的一个都不留。看你们还借不借……这下可得罪了灶神爷,他跑到玉皇那儿奏本,说罗衣他娘天天拿个铁铲、火棍打我的头、抽我的脚,还口口声声地骂,等到儿子当皇帝的那一天,统统把你们杀死,一个不留,玉帝啊,这户人家千万不能当皇帝,否则天下会大乱的。玉帝一听火冒三丈,立即下了一道圣旨,命雷公前去处理。把罗衣脱胎换骨,贬为凡体。

        雷公受命,天空顿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罗衣受惊拼命往家逃跑,一边跑一边喊:妈妈我怕,妈妈我怕……妈妈从屋里出来,罗衣浑身发抖,一把拉住妈妈的手摊软在妈妈的怀里。又一道闪电,发出剧烈的暴炸声。罗衣感觉浑身疼痛不止,哭爹喊娘。他妈对他说:孩子你把牙咬紧些,哪样会好受些,就这样罗衣痛了三天三夜,脱胎换骨,皮也换了一层,只有牙齿因为罗衣紧紧地咬住了妈妈的裙角,始终没有松口,他的金口玉牙才没有被换掉。

      后来罗衣参加过无数的科举、状元等考试都以落榜而告终。一生只做了秀才。但他的一张嘴还是说什么能准什么的。他说要下雨,就没有天晴的。所以后来人们称罗衣秀才是讨饭的骨头皇帝的金口。

      罗衣做了秀才以后无所事事,一边讨饭一边游山玩水。但他也做了不少好事,在凡间留下了许多不错的口碑。

        郑城的村名就是罗衣秀才取的,那年春天他来到郑城,看到这里美丽的景色赞叹不已:真是个好地方,是个出皇帝的地方,然后他朝四周看看,感叹道:可惜、可惜。村东、山门还沒有封住,(那是村民出入村子的主要通道)。只能是十门九锁。罗衣秀才想了想说:先把此地“存一存”(意思是先把这个地方放一放),待以后找不到十门十锁的地方再来也不迟。此时他仰头看看天空,太阳公公即将升起,他想问问郑城人愿不愿意做皇帝,便爬到村东面的珠岭上大声喊了起来:郑城人好起来当皇帝啦!郑城人好起来当皇帝啦,一连喊了十几声无人应答。因为郑城人知道自己是山里人,做不了皇帝,只会开山种六谷、挑脚卖柴,所以谁也沒有理睬。接着他又喊:郑城人好起来烧石灰啦,郑城人好起来烧石灰啦,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好哇,我们起来了!我们起来了!这些行当我们会做的!这时罗衣秀才笑了笑说:皇帝不要当,喜欢烧石灰,那就让你们永远在这山里做这些行当好了。嘴里不停地哼着小调离开了村子:郑城天子板头将,柯州庙里出丞相,龙伏村里背长枪,富乐畈里打一仗……

      自那以后罗衣秀才再也没有来过郑城。可罗衣秀才口中的“存存”却成就了现在的村名“郑城”。

        二、三大家族的起源

      村里人口分布,主要有三大家族:姓章、姓沈、姓周,其中姓章最多,姓沈和姓周各占30%,剩下的吴、陆两姓也没有多少人,那都是赘婿延伸出来的。

      章氏祖宗最早,是这里的第一个创始人,已有1400多年历史。他们是从香山村报恩寺的邑阜坑迁来,为唐朝“三世名家”,迁来后每年清明都要回去祭祖。自从郑城修建了章氏祠堂后他们不再回去。

        章氏祠堂是郑城三大家族中唯一祠堂,堂号为:紫云堂。面积大约有400平方,3扇门进出。屋柱上方有精细雕刻的各类图案。章氏历代祖宗主牌,统一安放在厅堂正中的“子仙堂”内,并按祖先辈份排列,大厅上梁悬挂八块匾额,厅堂中央有个明堂,光线充足。大门走进去的地方有一个戏台,供族群庆典、做道场、演戏等使用。每年清明节、元宵节族内人士都要聚会祭典或庆典,请戏班子演戏,请道士做道场等活动。聚会用歺等费用由当年轮到种堂中田(即族内公用田)的户支付。

        沈氏家族比章氏迟一些,大约370年左右。他们是从瑶琳迁过来的。有三支血脉,一支是沈村(沈寂)、一支是沈家埠头(沈宸),还有一支是桃源(沈宜)。一开始是定居转基坑。解放后移至郑城。

        周氏家族是沈家带进来的。当年有一位沈氏好心人在新登燕口打坯(烧石灰用的石头)找了户房东,房东是一位年轻寡妇,还有个孩子。此人心底善良,生活很苦,沈家好心人十分同情她,便把母子俩带到郑城,在屋背后搭了个草蓬,送了一些田地和山林让母子俩安生,后来村子里三间头主人要出卖房子,沈家人便把它买了下来,送给母子俩居住。寡妇一直把这个孩子养大成人,他就是周氏家族的第一位老祖宗。他结婚以后生了个男孩,取名周关生,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几年老祖宗便生病身亡,儿子周关生成了孤儿,一家三口,母亲一人操持家业,生活过的很艰难。奶奶死后,周关生也长大了,他就是周家的第二代传人。到他手里以后,就开始发了,他生了3个儿子,3个儿子又生了8个孙子,8个孙子又生了16个曾孙,16个曾孙又生了20多个曾曾孙,现已相传第七代,家族人口已达100多人。跨度200多年。

        吴姓家族是章志芹老人无子接代,便赘婿相传。距今约有100年历史,第一位老祖宗名叫吴金顺,卒于2017年秋,他育有5个儿子、2个女儿,可称得上子孙满堂,现在家族也有30余人。

        陆姓家族只有一户,是沈家赘婿而来,至今只有10余人。

    郑城人口发展最多是在清朝末年,据说总人口超过300人。转基坑沈氏家族就有男丁99人。整个村子有七个公用毛坑(厕所),三只水堆(古代用水轮机舂米的地方),一个章氏祠堂,一座大的寺庙(广方寺),现在均有遗址。

          天有不测风云,大约在1860年时光,传说沈氏家族遭到了惨无人道的屠杀。一夜之间血流成河,横尸遍地,凶手竟是长毛造反(又叫不老造反)的判军。沈氏家族有一位幸存者是一位女性。长毛来时她愉愉逃了出来,当时她怀有身孕,挺了个大肚子,肩上背着个大男孩,手里搀着个小女孩,但最终还是被叛军截住,叛军一看到瑟瑟发抖的妇人,便问:你为什么大的拿来背,小的拿来搀。妇人说:背着的是我侄儿,他父母都死了,这是咱沈家的独苗,他不能死,小的是我女儿,她必竟还有娘。这位杀红了眼、手都杀软了的叛军听了她的一席话十分感动,世上竟有如此好人。他再也下不了手杀她,并叫她回去,在你家大门上倒挂一根扁草(此草形似长刀),我们就不会杀你了。于是妇人照他说的做,果然这三个人活了下来。后来妇人又生了个男丁,从此沈家人又开始发展起来。

      如今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前挂艾草和扁草就是那时留传下来的习俗。其意是能避邪免灾。

        三、  独特的自然环境

    到郑城去首先要经过一段崎岖的盘山公里,大约2.5公里长,路旁有一只大水库,是桐庐县水资源保护区,库水供横村地区数万百姓饮用。郑城村子象一位含羞的少女,隐藏在群山丛中,不入村口就看不到村庄,一到村口必须俯视下方才能看清全貌,因为村口与村庄落差足足有50多米,村庄形似一只绿色大锅子,四面群山环山,一排二层土木结构瓦房紧贴北面山脚,坐北朝南,阳光剔透。村前一条小溪从西往东沿南边山脚缓缓流入大坑水库,村东还有个大鱼塘,那是50年代建造的郑城水库遗址,可供游客垂钓。村庄总面积大约5平方公里。这里有7000多亩山,80多亩田,(农田主要分布在村前田畈里)。森林复盖率达到95%以上,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村民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山林资源的保护也十分重视,如今松杉木胸围在1.5米以上的比比皆是,木材蓄积量达到数千立方米。它不仅具有观赏性,也将成为当地村民的经济林。

        从东面珠岭开始往北向西一直延伸到谷岭口有一千多亩柴山,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山上的柴几十年没有砍过,当年的一些荒山、光山如今巳林木葱郁、墨绿如黛。

        千亩毛竹尽领风骚,毛竹它是历代画家不可或缺的写生对象,它翠绿的竹叶和多节的支杆在丛林中独领风骚。毛竹的生长期很快,几乎毎年都会更新一次,尤其是在春天里,那些长睡在地下的春笋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人们常以“如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形容某一事物的发展速度。毛竹的用途很广,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用毛竹做成的东西很多,有萝筐、竹蓝、竹席、竹椅、筷子、竹垫等,我小学读书用的盛菜器具也是毛竹做的,还有村民们上山干活时装茶水的茶筒也是毛竹做成的,说常喝毛竹筒的茶还有防暑的功效。

      当你走进绿色的竹林中,你一定会感觉到空气的特别清新,迎面而来的自然风会给你带来几分凉意。这在城市空调里是永远也享受不到的。在毛竹林中有时候还会碰到一些粽叶竹,这些粽叶竹杆子很细,但生长着许多巴掌大小的粽叶,如果把这些粽叶采来包成粽子吃起来特别香甜和爽口。

        没有出土的笋称之为冬笋,采挖冬笋也是件蛮有兴趣的事情。当然采挖冬笋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动,既要有足够的体力也要有足够的挖笋经验,这方面我着实吃不稍我妹夫,我每次上山挖笋很多时光都是空手而归,而我妹夫去挖笋每次少则二、三斤多则十多斤。这些冬笋如果马上用猪肉现炒或清燉,真的是一种上等好菜。

        村后有座银白色的坯拓山(也称石灰岩)横空出世,巍然屹立,经过千万年风雨的洗礼,坯拓山至今仍银光闪烁永不褪色。

        坯石是烧石灰的主要原材料,郑城祖祖辈辈依靠石灰收入来维持生活。因此烧石灰也是郑城人的夲行。这里有三只石灰窑,一般每年都是秋冬季烧窑。一窑洞石灰大‘约有800担(8万斤左右),需用柴15000把(10万斤左右),烧石灰技术要求也是很高的,迭窑、烧窑、闷窑、出窑都有讲究。尤其是迭窑村上没有几个人会迭,可村上的周毛娜却很内行。还有封洞口、开洞口、糊洞顶、看火光、看石灰层颜色判断石灰生熟程度等等难度也是很大的。一洞石灰大约要烧七天七夜,四个人轮换连续在洞口进柴,不得停下来。烧石灰有特别的工具如:长柄耙、长柄叉、柴叉(又名莜叉)、火耙、大铁铲等。每窑石灰起火和息火封洞,烧窑工还要买猪头、香拜山神菩萨,求山神保佑呢。

        坯拓山脚有一座不知哪个年代出于谁人之手打造的石梯,村民都称它为石屋梯。它周边的石拓比较平坦,村民常用来晒蕃薯干、萝卜干、笋干之类的东西。遇到连续几个阴雨天,在石拓的裂缝中会长出一些黑黄色的木耳,村民称它为“石屋拓”,当菜吃清凉爽口。

        由于森林资源保护得好,林中的野兽也经常出没。野猪、黄鸡经常光顾,几乎灭绝的山羊也偶有发现。五步蛇、玉斑蛇、中华水蛇、菜花蛇、竹叶青蛇等蛇类动物也越来越多,毛兔、松鼠、鸟类动物随处可见。

        房前屋后的桂花树、果木树也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美色,村前的五棵水杉种在龙洞门口特别引人注目,“龙水”浇灌长的特别茂盛,有10层楼那么高、每棵树围超过3米,树龄已有45年之久。听说那是一位老师种的,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郑城村的树王。

        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人称森林氧吧。夏天气温与附近同类村庄相比要低三至五度,冬天由于大坑水库水气蒸发,温度要高二到三度。

        历史上这里的山林也曾几度遭受过破坏,那是人们生活所迫,为了活命,不得不挑脚卖柴过日子,把山上的柴砍下来烧成碳,把松杉树砍了变成柴挑到外面卖,换点米、油、盐等生活用品,还有烧石灰需要大量的柴火供应,才能把石头变成灰。刚解放那几年山坡上几乎是光山。

        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老百姓叫苦连天,垦荒种粮一时成了主流,一时间大批山林被毁,植皮遭到破坏,虽然一时解决了温饱,却给大自然带来了灾难。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里就有人死于非命,这些血的教训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的、难忘的。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村民的身心健康。郑城人的水源自古以来都吃村后坯拓山流出的一股水,里半村都用水桶挑着吃,外半村用破开的毛竹连接起来把水引到家门口。不管天晴下雨,水质始终是清的,但水烧开以后表面会有一层油腻。

      8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要求吃自来水的呼声日益高涨,后来通过实地考察、水质测试、专家论证,最后决定引进现在的上凉坑炊用水。投入资金30余万元,造了二只蓄水池,用PE专用水管连接各家各户,从此结束了挑水吃和毛竹爿接水吃的历史。

        村前的小溪是郑家坞和转基坑坞二支水源汇合而成,也是自然水源,无任何污染,水质清澈透明、水流潺潺、鱼虾成群,溪水流入大坑水库,是如今横村地区数万百姓的炊用水水源。

          村东有一座山坡,人们称它为狮子山(又叫狮子屁股上),山形象一座雕刻的石狮,昂着头挺着胸,尾巴还贴着小溪。毛耸耸的身体,两个圆圆的眼睛直视着前方,真象一位站岗放哨的卫兵,守卫着村口的东大门。

        村南有个老鹰岩,在前山黄坞坪反面,石拓形如老鹰而得名。有不少猎人到过此地,这是野猪翻山越岭的必经之路,猎人往往会隐蔽在老鹰岩身后偷窥野猪的动向,从而捕捉到它。老鹰岩下峭壁悬崖,看了让人心惊胆寒。

        村西有个老虎洞,大约五六个平方,洞口朝转基坑门口,是山里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现在成了避暑、避雨的好去处。

        村北虎戏台山岗有一头石牛,还有一匹石马,牛在前马在后奔跑腾跃栩栩如生。

        村中有一口温泉,冬暖夏凉,夏天冷的刺骨、冬天热的冒气。

        东西南北中、虎狮牛马龙,啊!这真是大自然的杰作。

        这里还有无数棵参天大树、很多个石壁岩洞,不少的山涧水沟,无不都是山里人生活的享用。下雨了到山洞里躲一躲,天热了到大树下乘个凉吃个饭,口渴了到山凹里喝口水。

        这里还是桐庐县有名的中草药采集基地。山中有不少的稀贵药材,象滴水珠、绣花针、七叶一枝花都有。许多民间草头郎中或是退休医生每年都要来山里挖草药。象刀伤、吐血、退热、毒蛇咬伤、中耳炎、眼疾、皮肤病(染染龙)等不少草药村里人都认识,而且是祖传秘方,不少外地人都要到这里求医看病,解救了不少病人的痛苦。

        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上美丽的田园风光,印证了罗衣秀才称赞“这里是个好地方”的金口玉言。

      四、淳朴勇敢的山里人

      郑城是桐庐县偏远山区,从前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县城,出入很不方便。大山里的人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活,特定的环境造就了山里人憨厚朴实的个性。凭借聪明的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大山里交通闭塞,文化娱乐生活很枯燥,但有一位杨家坪剃头师傅名叫周如土却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不少的文化传承。他在这里剃了50多年头,讲了50多年的故事。他是一个故事大王,什么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都会讲,很受村民的喜欢。还有高翔的狗伲佬是个唱文书的,每年都会来唱许多次,一唱就是一个多星期,村民白天在田野里劳动,晚上在月亮下听故事,在煤油灯下赏文书。

        村里还有一副锣鼓班子,每年正月大家坐在厅门口,吹拉弹唱好不热闹。

        这里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至今相传的有:包棕子、做米粿、做青粿、做糊麦裸、做油炸粿,做南瓜饼、绿豆饼、火烧饼、乔麦饼,米豆腐、白豆腐、苦子豆腐、油豆腐等,还会做红曲酒、尿鸡蛋,据说用小孩的尿煮成的蛋营养价值很高,胜过人参。

        这里还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过年的时侯家家户户都要做冻米糖,老祖宗希望日子过得象冻米糖一样甜。

        做冻米糖工艺看似简单,但其中的技术含量是很高的,如果技术不过关,做出来的冻米糖要么很硬咬不动,要么酥软不香不松口。村里做冻米糖技术较高的有两位,他们相互轮换,挨家挨户免费做糖,有时候几户人家一起做会忙到天亮。他们从不叫苦,从不喊累。糖的品类很多:有芝麻糖、六谷糖、蕃薯丝糖、小米糖、落花生糖、黄豆糖等等。正月里客人上门拜年,就把这些不同类型的糖摆出来,供亲戚朋友分享。

        日晒雨淋,把山里人的脸晒黑了,辛勤劳动,手上长起了茧,肩挑背扛压弯了腰,可他们的身体照样很健康,长寿老人也不少,最高的活到100岁,名叫毛秀英。她家的房子称它为百岁屋。夫妻双双活过90岁的也不少。周世豪、徐风仙夫妇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双方都活到91周岁。

        在工程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奇观。就象 村里地下排水沟,就是几千年前老祖宗留下来的,它做在家家户户房子底下和村道中央,是个隐蔽工程,水道家家相通,弄弄相连,天大的雨也不怕,水能从阴沟里排泄出去。这么大的工程沒有一点水泥,那个涵洞却始终保持那么牢固实属罕见。

        村里随处可见的古老石坎,还有那巨大的水坝工程,包括广方寺那一块块成千上万斤重的石头、石条又如何靠人工从外地搬进郑城山坞里,然后彻筑而成,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郑城的地名、山名有几千个,那怕就是一坵小田、一个山凹都有它的名字,而且简单易懂易记,如黄泥坵、一亩头、石拓坵、郑家坞、前山、后山、上凉坑、下凉坑等等。这多不容易。

        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办事这是三大家族的祖训。几千年来上无犯法之男,下无再婚之女这已成为了现实。各家各户安分守己、不偷不抢、勤俭持家赢得了邻里乡亲和外界朋友的一致好评。出门的时侯,只要说是郑城人,他们就会对你有好感,认为郑城人聪明、脑壳头灵光,忠厚老实好交朋友。

        郑城出过很多名人,也发生过许多大事。

        在古代章氏家族老祖宗章八元、章孝标、章碣祖孙三代,威名远扬。均金榜提名,获得进士及弟(即天才之称的国考第二名),世称“三世之家”,三章均以诗歌名动长安,誉称浙中。今在《全唐诗》中共存诗歌101首。

        其中章八元人称“章才子”是我县科第最高学位,曾为京华慈恩寺塔题诗。善长借景状物赋诗,功夫独到,范作有巜新安江行》等。

        其子章孝标,曾在省里历任秘书之职,他的诗歌作品在《全唐诗》存有69首。他的诗作曾在日本很流行。

        其孙章竭生于晚唐,他的诗向来受人青睐,传诵千秋。能深层次地揭露社会的丒恶和不公。他十分讲究苦吟,被称为苦吟诗人。毛泽东主席也十分喜爱章竭的诗。他在巜焚书坑》和巜春别》两诗中还引用了章碣的诗句。

        章学禄这位革命烈士是村里人的骄傲,他出生贫苦,家住茅房。1947年被强行抓走当壮丁。1948年解放,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暴发,美国侵略军妄想通过朝鲜战争控制中国、入侵东北边境和台湾海峡。党中央毛主席发出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章学禄所在部队于1950年10月入朝参战,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誓师大会上,庄严的誓言字字句句印在章学禄的心坎里。他所在部队二营四连于10月27日接到命令,前往朝鲜云山郡龟头洞阻击和围歼美军。

        29日上午与美军发起正‘面交火,美军在坦克的淹护下,疯狂地向我志愿军射击,我军步枪、机枪子弹打在敌人的坦克上被厚厚的钢板弹回,敌军坦克的炮火对我军造成很大的伤亡。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四连战士章学禄看见自已的战友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他挺身而出,身上绑着手榴弹,在战友火力的压制下,他拉开了导火线冲向敌人的坦克,敌军发现了他,向他开枪,他受了伤忍着痛、咬着牙连滚带爬冲进敌坦克的履带上,一声巨响,敌军的坦克暴炸了。年仅24岁的章学禄壮烈牺牲。他的遗体和其它牺牲的战友一起埋在朝鲜这个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英雄的名字却永远铭刻在家乡人民的心坎里。

        徐凤仙事件也是郑城史上的一件大事,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正当我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机,流串在桐庐一带的日本佬狗急跳墙,垂死挣扎。一天早上,一群日本佬从瑶琳泮家村经毛山坪串入到郑城,他们一到村里头就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先是把郑城村民全部集中关进章来云家里,要大家一个亇交待出所谓的“进步学生”。若不肯交待就会被日本佬进行欧打和枪杀。村子里的徐风仙就是受害者之一。那天,徐凤仙正在朱岭脚下放牛,忽然发现有日本佬举枪向她射击,她立马举手示意不要开枪,结果日本佬还是朝她开枪,“呯、呯”两枪,徐风仙中弹,子弹穿肠过肚,从腰部左侧进去又从右侧飞出,鲜血直淋。人倒在血泊中,她忍受着剧烈的疼痛不敢出声。然后缓缓爬到隐蔽处躲藏起来,并叫同在一处放牛的章国柱快去告诉家人。

        徐风仙口渴难忍,想喝水但她听说中枪的人不能喝水,她一直坚持着等待家人施救。其间昏过去几次,等她醒来家人已经赶到,经过简单包扎,几个人轮流背着悄悄离开村子,到横村救治,后经抢救总算保住了生命。当年她才18岁,后来还结婚生子,一直活到91岁。

        徐风仙中枪事件,是日夲帝国主义侵犯中国的历史见证,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公民受害的一个缩影。

      章志贤是郑城解放后第一任书记,也是任期最长(三十多年)民望最高的一位好领导,他为改变郑城山区落后面貌,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疾苦,倾尽了一身的心血。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大会作报告时,农村俗语、谚语、顺口溜,出口成章,很受大家喜欢。他亲民爱民情感深厚,哪家有困难,哪家有矛盾他总是第一个到现场。他带领村民改良土壤、开劈茶园、绿化造林(护林)、整地坪田、初创村企作出过重大贡献,他是郑城人民老一辈的好干部、也是老百姓心中的大好人。

        章建民是新时代的接班人,他任书记年限不长,但他为郑城做了不少实事:

        积极组织发动村民参与集体毛竹山公开招标,落实承包集体毛竹山1000多亩,自已带头种毛竹,并扶持鼓励村民种植毛竹林1000多亩,封山育林,确立珠岭到谷岭口1000多亩柴山为省级防护林。引进开通电视光缆、电话线路、更换高压线路及变电器容量,达到农村用电标准。完成自来水工程、拓宽硬化郑城至大坑公路,延伸郑城至毛山坪村道。

      章建民为人忠厚,办事认真,人际关系处理较好。一心为公,廉洁自律,爱民亲民,关心他人比自已为重,经常自已掏钱慰问村里老人和困难群众。老百姓对他的评价很高。虽然他已过早离世,但心碑永远立于民间。             

        郑城的老一辈大部分巳离世,他们给晚辈留下的是老祖宗的土地和大山,还有他们的未竟事业。虽然他们走了,但那种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郑城精神”却代代相传,与人有着岩层般的联结。年轻人继续延着他们的足迹为郑城的事业奔波着、奋斗着、开拓着……

        章伟明同志是郑城并村后选出来的年轻干部,是白云总村党委委员,郑城支部书记,他团结一班人,紧紧依靠白云村党委的正确领导,为郑城发展出谋献策。2020年杨梅溪和郑城二个高标准堤坝升级改造工程项目就是他和本村干部章小军同志一起向镇政府、县水利局及相关单位和部门争取来的。其间也得到了白云村党委书记林雪标同志和在县水利局工作的本村后辈吴海峰同志的大力支持。经过半年多的筹划、设计,又通过集体招投标,如今耗资将近260余万元(其中县水利局投资80万),长达千米,宽2.7米的堤坝升级改造工程已基本完工。宽阔舒适的绿化道、油漆一新的仿木栏杆、璀璨夺目的路灯以及附属工程(龙洞门口喷水池、原水碓遗址公园、村中心温泉水井)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如今溪堤象一条巨龙从西往东沿村南山脚一直延伸到村口,把整个村庄团团围住。它既是一座实用性很强的拦水堤坝,又是一条休闲散步的人行通道。整个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观。

    这一工程是郑城有史以来最大的建设工程,也是年轻一代有谋有识、爱乡惜村的具体展现。吴海峰同志就是个榜样,他在县水利局工作,离村不离情,心系咱村民,当村里有困难村干部寻找他的时候,他没有拒绝,而是积极、热情、努力地争取县水利局领导立项拨款。吴海峰情系家乡建设,杨梅溪项目能落地他功不可没,没有水利局80多万配套资金支持,项目就不能实施,所以说海峰同志当记头功。这一切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间。当然堤坝工程能圆满完成也离不开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为做好堤坝,许多热心民众献计献策,为保护更多的耕地不受损失,主动把自己的土地让出来。     

        对今后郑城发展的思路,村干部也有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例如珠岭出口改造、转基坑坞、郑家坞道路加宽等等……

        新一代年轻人不负重望大刀阔斧的进行环境改造,他们还能倾听民众呼声,关心民众疾苦,体贴照顾年纪大的、身体弱的以及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他们的骨子里早巳把自己与郑城这一方水土和土地上的子民紧紧联结,以一种平民的品质,一种燎原之火的方式,带领着大家朝着更为幸福和希望的路上走,步伐坚定,步履稳健。

        作为一个郑城村民,我不由感叹:有这些年轻人,咱百姓有希望,有奔头!

        五、 一次伟大的变迁

        郑城人祖祖辈辈在大山里一年又一年重复着那古老原始的农作耕耘,面朝黄土背朝天,头顶烈日脚踏田,挥汗如雨风当扇,白天干晚上干,腰酸背痛还要干。一日到夜赚不到1块钱。他们何曾不想离开大山过城里人的生活,可受于政策的限制和村规民约的束缚,他们不敢也不可能走出大山。唯一指望的就是孩子读书聪明,能考上大学国家分配工作。有户人家3个孩子转居民户口,这成了全村人的奢望,还教育孩子这是咱家的榜样。

        随着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上山林资源的封锁,村里人只能在这人均3分耕地上做文章。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出现。国家也随之放松了人口流动的限制,一个俏无生息的人力资源流开始涌动。一个学艺、学医、从教、进厂、经商的大门开始打开。一个带一个,一户带一户,尤其到了21世纪初,国家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扩乡并镇,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国家的好政策又一次吹响了山里人走出大山、实现梦想的号角。自2001年开始,不到15年时间,从租房到买房再到造房逐步过渡,200多人口将有95%以上迁移到横村地区、桐庐县城及杭州市区安家落户,这座祖祖辈辈延续几千年的大山、溪流和百年老屋却永远停留在这里。仅剩不多的高龄老人在这里看家守门,村子漫漫地演变成一个名存实亡的“空心村”。

        2012年春天,陈向阳总经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和朋友一起到郑城,看到郑城很多房子门窗紧闭,铁将军把门。门口出草村中无人。马路上看不到车子,村子里听不到响声。看看田畈里,一坵坵良田开始荒芜,种着的东西也寥寥无几,长势也见不得如意。鱼塘变成草塘,农田变成牛场。堰垻冲毁无人修,房子漏雨无人理,墙头倒塌无人管。村路垃圾无人扫。到处是一片萧条的景象。

        其间看到有二位老人坐在门口晒大阳,便走过去和他们聊天,老人也显得热情与好客。聊家常诉往事,当说到村庄时脸上露出很多的悲伤和无奈:孩子们都迁走了,村子要败了……眼眶里含着泪珠,再也说不出话语。

        陈总被眼前一幕,瞬间受到触动。看到老人那孤独、渴望和无助,又想想郑城目前的处境,一种想改变郑城复兴乡村的愿景油然而生。

        郑城成为“空心村”是当代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代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如果长此以往,农村哪来的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生活延续。

          想想自己在都市快节奏、高强度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里,几乎压的透不过气来。想回归自然、回归乡村,寻找乡貌乡愁,追求乡村慢生活和健康生活诉求也更加迫切,于是他设想着要创办民宿,为当代乡村解忧,为都市市民解困。

      2012年秋天,陈总在夲村村民章立明的引介下,带着一批人马前来实地考察,白云村党委书记林雪标亲自陪同,大力支持创建民宿工程,在镇政府和白云村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宣传、发动、做村民工作以及双方签约、筹划丶设计,终于在2014年初动手修建,一期工程投资几千万,将这个旧村落进行彻底的改建。他们没有推倒重来,只有修旧如旧,没有翻天覆地,只有历史延续,保持原有风味。

        村名也经过了很长时间探讨,最后确定为:“厚院村舍”,(厚:厚道、忠厚老实,指美好的品行,以德报德、以德为先的做人理念。古代西周常用“厚”形容福份。“院”指院子,“厚院”的谐音为“后院”,后院是鸟语花香的地方,是无拘无束谈天说地,品茶喝酒,休闲娱乐的地方。主人希望这里是很有品味的,很有福份的,但又很自由、可放松休闲的地方。从2016年10月开始将原先的“郑城”村名改成了如今的“厚院村舍”。陈向阳总经理成了厚院的主人、第一任村长。

          郑城人走了,厚院人来了,他们在努力地寻找郑城自然的风味和村味背后的传统、风俗与人情。他们想努力恢复并保留郑城活态的印记,让这座古老、朴素的农家小院重塑昔日的余辉。厚院人正以“简单、朴实、有温度”的设计和服务理念践行着一个个美好的明天。

        如今已有16栋村舍投入运营,其中5栋村舍被上海、杭州等地客人长期定居。二期工程计划完成66栋村舍和5栋功能村舍。食堂、歺厅、咖啡吧、乡村杂货铺、手作坊、图书岛、湿地景观、野趣游步、古迹探险等一系列配套将同步完成。

        在这里能体验空气清甜,蛙声虫鸣,晨起饮露,夜来观星的自然环境,还能品偿原生态高山食村和药膳,更可以参与厚院丰富多彩的村舍活动如:田园烘焙、山林寻宝、自然手作、小小农夫、打年糕、包棕子、包饺子、做米糖、做米粿等。

          如今厚院村舍以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内部设计、高质量的设备配置以及热情好客的服务,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中外朋友到这里体验生活,感受幸福,做一个快乐的厚院村民。

    留言簿上记载着满是感谢,厚院人拾金不昧的品质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好评。有位上海客人在回去的路上接到电话告知他的皮夹子忘了,里面有证件还有现金,及时把他送去。萧山客人看到自己失而复得的白金戒指,抱拳言谢。

        家有梧桐树,企盼凤凰来今天厚院村舍又重回往日郑城村的繁华,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二十年长居的,也有三五天,十来天来此疗养的,有举家同往、也有邻里乡亲凑合而来。到这里既满足了他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休闲度假的新需求,也提升了乡村存续的价值,满足农村百姓期盼乡村复兴的新愿景。

          当我们重踏故乡的土地时,山还是那些山,地还是那些地,房还是那些房,可这里的郑城人却是原先的城里人……

        眼下,郑城村的原住民己陆续离开本村,分布到全省各地安家就业、谋求发展,希望这些村民们离村不离心,离村不离情,常回家看看,大自然赋于的山山水水,老祖宗留下的一房一舍都是非常保贵的物质财富,要以更开放的态度,更满腔的热情支持郑城民宿经济的发展,以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到郑城来观光旅游,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将在這里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寓称“十门九锁”的郑城至今锁链已经全部打开,一亇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郑城(厚院村舍)己经在中国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周汉华创作于2020年12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