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日记】小通知引发的大感慨20181213
年末,被各种会议、总结、预算淹没。
今天又开了一个财务业务衔接会,用了半天的时间。会上有一点让我非常触动,财务部门说在OA上挂了一个通知,但业务部门通常并不上这个系统,而是长期在另外的一个系统中工作,所以大部分人不知道有那个通知。那么问题来了,下这个通知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这当然没问题,可是如果是为了让大家知晓,选择一个被通知者常用的平台是不是效果会更好?
这让我想起老师说的“我讲什么取决于下面听的是什么人”。为什么有的讲师讲得生动有趣圈粉无数,有的人讲课时下面听的人却不是聊天就是玩手机?其实讲课不是单方面的信息传递,而应该是讲师和听众双方的,如果讲师想让听者接受他讲的内容,那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对方知道他在讲什么,那就需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去讲。
信息交流有五个层次,分别是沟通、说服、吵架、缄默和谈判。沟通的效果最好,过程也最平和,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有机会说,双方也都会去倾听;而说服呢,通常是一方说,一方听,当然,也可能另一方并不想听;如果双方都想说而不想听,就会演变成吵架,吵架是短时间内的强信息交流,但经常达不到双方想要的结果,反而会让人进入另外一个阶段——缄默,谁都不想说,谁也不想听;最后,就得用谈判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才能达成一致。大家都知道,一旦上了谈判桌,也就意味着感情色彩尽失。
讲课也是这样的,一个好的讲师,不只会站在台上讲,还会观察听众的反应,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他们互动,让他们提问,知道他们对所讲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听懂还是没听懂,理解到什么程度,随时调整自己的讲课内容、方式及语言。
想起研修阅读材料上有这么一段报道:
【中新网】北京2006年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道,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虽然霍金讲的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但是因为大多数人听不懂,所以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接受。而八0后脱口秀、郭德纲相声一类的节目却是听众无数,因为大家能听得懂,能共鸣。当然,霍金是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我举这个例子绝不是企图对他进行攻击,只是为了对比信息交流的效果。
延伸到咨询中也是,来访者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咨询师说什么样的话,用什么样的技术,这也是老师一再强调只能教给我们几大类问题的咨询思路,而无法给出一个固定模式的原因,因为即使是咨询师能完整地背诵所学理论和老师课堂所授,如果不能转换成求助者能听懂的语言,也是没有一毛钱用处的。所以想要好的咨询效果,讲让对方听得懂的话是一项基本功。
下通知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知晓,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同理,我们作为咨询师的初心,是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而不是让人知道我们懂得多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