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国学与传统文化

论语新视界041|关键还是人的问题

2019-02-22  本文已影响42人  龙门村夫

一起来,学《论语》!

论语新视界041|关键还是人的问题

国家治理中应当是以德治为主还是应当以法治为主,历史上的儒家和法家有不同的主张,法家主张“法冶”,而儒家则主张“德治”、“仁政”。当然,也有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明确主张德、法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早期的儒家思想家注重“德”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即使在礼崩乐坏的最坏时代,仍然充分肯定上位者和先贤的榜样作用,仍然充分相信德对民众的教化作用。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2·1)他还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13·4)此外,孔子还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2·3)

论语新视界041|关键还是人的问题

到孟子时代,虽然他经年游荡在诸侯国之间推销其“仁政”学说,但已经意识到单靠仁政是不行的,在实行仁政的同时,还得依靠法制的力量。他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只有行德不足以治理好国家,只靠行法也不足以治理好国家,治理国家必须把行德政与行法制结合起来。

而社会发展到今天,历史已经证明,单靠德治或者法治是行不通的。德、法并用,以法为主,德、法结合,是国家治理的正确方式,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大同。

但是,不管是德治也好,还是法治也好,还是德、法并用也好,其关键是人的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3·3 )

在儒家看来,“仁”是“礼”“乐”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没有仁德,礼和乐也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

因此,孔子极力推行其“仁”的思想,希望人人成为有道的君子。为仁,首先要“克己”,“为仁由己”。仁,是一个人内在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在“克己”的基础上“复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切按礼的规定和要求来。到后期的儒家思想家,更是提出了三纲八目的个人修养路径,也即《大学》中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加强自身修养是为人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之基础。加强个人修养,不仅仅是对“君子”的要求,也是对全体社会公众的要求,也是全社会应当共同努力的方向和责任。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应当以修身为本。如果人人尽舜尧,则社会是理想的大同社会,既是圣人心中的理想,也是每个人向往的境界。

仁者爱人。在加强自我修养的基础上,还应当努力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质变,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努力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那种“我自风情万种,于世无争”自我标榜,只不过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华丽托词。

论语新视界041|关键还是人的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点击下方“赞赏支持”和“关注”,关注并阅读连载《论语新视界》。
感谢一路有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