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万圣节,被戴上假面的节日

2015-10-30  本文已影响217人  Jake阿北

万圣节终于到了。

从这一天倒数回去的一周起,耳边与眼前都能不时地闪现出这个节日。

身边的人摩拳擦掌,互相邀约着那天晚上的party。商家们见缝插针,都不愿意错过这场节日带来的利润。

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人打了个预防针,拉着你不停地问,万圣节要来了,你准备好去哪玩了吗?

我想到的回答只能是,没有,万圣节快乐。

在我高中以前,是几乎没有这样一个节日的概念的。

我所知道的,仅仅是每年11月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而在前一天晚上,被称作万圣节前夜,是年轻人的娱乐盛宴。

鬼怪,party,南瓜。我几乎可以只用这三个词来概括它。

但遗憾的是我发现,到现在我似乎也只能用这三个词来概括它。

我的高中是寄宿学校。一个管理严格,不许带手机,男女交往被抓到会扣分的地方。

你想过万圣节?没有这种可能。似乎大家也不怎么需要过这个节日,不会因为少了它而怅然若失。

我想在那个晚上如果我和同桌聊天,话题估计会是,我擦这题算了半天还没解出来,一个晚修过去今天的作业还没做完好惆怅呐,又或者是大谈今天中午的某场比赛。

估计怎么也不会是万圣节快乐吧。

到了大学,有过几次不同的万圣节体验。现在回想起来,却已经不太记得所有的情景。

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大一那年的万圣节,化妆晚会后的一群人,围坐在空旷的黑屋子里,点上一根蜡烛,开始讲鬼故事。

蜡烛的火焰闪烁不停。我们都生怕它一不小心突然被风吹灭,或者说更希望它在故事的高潮时再应景地被吹散。

可惜的是,蜡烛忽亮忽暗,直到我们散去都还没燃烧完,也没被吹灭过。

有的人明显是早有准备,鬼故事一个接一个。有的人憋了半天都说不出一个来。

当听到小学时就听过的老故事,大家会一致地报以一片嘘声。当听到一些怪吓人的故事,总会时不时有人喊出一声“卧槽”。

也有人喜欢在阴森的高潮时,蹦出几声冷冷的吐槽,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发现人总是很奇怪,有时明明很害怕听鬼故事,却又被好奇心驱赶着听一个又一个。

也是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在一群有趣的人面前,可怕的事情都会变得有趣起来。

最后,我们还在零点的钟声里为一个朋友过了生日。

唱完生日歌,当时不知有谁说了一句,“以后每年你万圣节过生日,我们就打包一堆鬼故事送给你。”结果被吐槽“这是我听过的最丧心病狂的生日祝福。”

当年笑声依旧在,不过后来的万圣节却没再重聚过了。

之后的万圣节,没有了往年的节日热情。有人说,这是变老的象征,开始无欲无求了。

其实也不是,只是大家都在各自忙碌,就算有节日也没有以前那群一起过节的人了。

这么说可能有点矫情。事实是每个人在大学伊始的那股想把全世界玩遍的热情,在后来都转向了社团,实习,考研,陪女朋友等不同的方向去了。

大三的万圣节,我几乎在图书馆里呆了一天,为着自己的目标在备战。等到那天晚上离开图书馆的时候,还是能感受到外界仍然氤氲着一股欢快的气氛。

我独自一人走在回宿舍的路上,看着人来人往,也并不是觉得孤独,只是有点想念其他人了。

我打开微信,在群上发了句话,找个时间出来聚聚呗。

把手机放进口袋没去看它,因为我知道回复的必然是一堆迷之微笑,或者是又不知道从哪存来的乱七八糟的表情。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我们为什么需要过万圣节。

最后得出了两个答案。人云亦云的群体认同,又或者无处宣泄的青春热情。

要么合群,要么消遣。

记得阿桑有一首歌叫叶子,里边有一句歌词: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从十月初的国庆,到十一月底的感恩节,再到十二月底的平安夜和圣诞节。我们需要狂欢的诉求太多,而能够狂欢的机会太少。

于是,在十月份的尾巴,我们找到了万圣节。而在十一月的中途,我们创造出了光棍节。

这样看来,万圣节,它也只不过是一个被带上了假面的节日。

在我们狂欢的假面背后,隐藏着内心的茫然。

万圣节快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